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基业02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基业02

时间:2022-06-26 12:50:03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基业02,供大家参考。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基业02

 

 第二集

 基业

 公元 1421 年的秋天,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裹挟着阵阵的寒意,抵达张北草原。曾经臣服明王朝的蒙古鞑靼[dá/dá]部首领阿鲁台,带领军队进攻兴和守御千户所。指挥使王唤率兵奋起反击,寡不敌众,惨遭杀戮[lù]。兴和所在阴山北麓,从这里向东南不足 500 里,就是北京。胡马度阴山,离紫禁城已经不远了。

 仰望天河,星光闪烁,北斗七星率领天空众星宿[xiù]旋转的正中心点名曰北极,古人认为那里是天帝的居所,称之为紫微垣[yuán]。从天宫影射凡间,称之为天子的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禁城。在这地面之上的紫禁城,一切都象天法地。公元 1421 年农历十一月,此时的北京已经进入了冰霜的冬季,三更时分,正是一天之中最寒冷的时刻,户部尚书夏原吉出发前往紫禁城。

 今天我们可以沿着夏原吉的足迹,重新走一遍紫禁城。和 600 年前不同的是,今天我们可以从午门的正门进入紫禁城。过了内金水桥,正对着的就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明代它叫奉天门。宫门两侧威严的铜狮,是故宫仅存的明代铜狮了,东侧是公狮,脚踩绣球,象征掌握社稷;西侧是母狮,抚摸幼狮,象征子嗣昌隆。雌雄就是阴阳,阴阳和谐是中国文化始终追求的境界。古代王朝,阴阳和谐的最高掌控者是皇帝。皇帝的意志,尤其是那些大帝的意志,不可违背。

 紫禁城落成后不到 100 天,雷电击中了紫禁城最高的建筑——奉天殿,引发了大火。华盖殿、谨身殿被烧毁,这让永乐皇帝不得不因陋就简,选择在奉天门前举行朝会。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 1421 年,一个冬天的清晨,永乐皇帝在这里听到了兴和失守的坏消息。

 在这里举行的朝会被称之为“御门听政”。明朝大部分时间的朝会,无论寒暑都是在奉天门进行。兴和失守,对于一位征战了一生的皇帝来说,是不可以容忍的,甚至是一种耻辱。大明王朝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在北方边境形成强有力的力量,以抵御蒙元势力。此时,朱棣必须对这个紧急军情做出迅速反应。

 来自北方的威胁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朝堂上,如果不能击退蒙古骑兵,不能让蒙古贵族放弃打回北京的梦想,帝都北京就始终不得安宁。换句话说,也就证明朱棣的决策是错误的。相反,如果雷霆万钧地打回去,打得侵扰者魂飞魄散,北京固若金汤,就能证明天子守国门不仅豪迈,而且可行。

 无论是军事上的考量,政治上的运筹,甚至个人权利的谋算,朱棣都不能示弱。朱棣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位“马上天子”一生都在征战中度过,平定北方,扫除北元势力,也是他一生征战的目标。朱棣决定亲征。天子守国门,不是守株待兔,也不是被动防守,朱棣崇尚的是主动出击。永乐二十年春,朱棣第三次北征蒙古。讨伐大军从德胜门而出,过居庸关奔往北方的草原。皇帝亲征的消息产生了震慑力,大军行军走到鸡鸣驿时,阿鲁台避而不战,连夜从兴和撤兵,北方边境恢复了暂时的平静。

 蒙元帝国纵横欧亚,靠的是骑兵,退出中原的蒙古政权北元,依然有令人生畏的骑兵精锐。北方边境的危机,让尚武征战成为大明开朝前 100 年的关键词。开国皇帝朱元璋收藏的《李公麟临韦偃[wéi/yǎn]牧放图卷》,画卷中有各色形态的马一千两百多匹,身经百战的皇帝在画卷上题跋[bá]:“每思历代创业之君,未尝不赖马之功。今天下定,岂不居安思危,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

 朱元璋执政初期就开始实施严格的马政制度。全国无论南北,从官员到人民,均要为朝廷饲养战马。明朝的马政毁誉参半,它给百姓造成了沉重负担,引发了头脑清醒的官员和士绅们的反思。这个政策后来做出了调整,改为一种税收,征税所得用于购买战马。明朝百姓默默地承受了这种代价。朝野上下都明白,如果明王朝失败,北元贵族带着仇恨卷土重来,老百姓的代价更大。

  朱元璋胼[pián]手胝[zhī ]足缔造明王朝,朱棣积极进取扩张明王朝。这个从江南水乡出发,穿过中原农耕区,向游牧地带出击的王朝,在永乐年间达到疆域极盛。永乐元年,明朝与哈密建立朝贡关系。第二年,哈密统治者安克帖木儿受接明朝廷的忠顺王封号。永乐四年,明朝设立哈密卫,在西北边疆构筑起抵御准噶[gá]尔和瓦剌[là]蒙古威胁的屏障。和历史上的一切大王朝一样,明朝初年的君主既善于打仗,也善于外交。他们知道,怎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永乐十一年,明王朝的版图在朱棣的南征北战中奠定下来。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里”。明朝的疆域从库页岛到万生石塘屿,从山海关到哈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王朝屹立在亚欧大陆的东方,明朝使者的足迹无远弗[fú]届。司礼少监侯显是永乐皇帝除郑和之外的亲信之一,他出生在青藏边缘的汉藏交汇处的洮[táo]州。在这里,人们习惯于多民族的往来。朱棣选中他,去执行最适合他的任务。他被派往乌斯藏[zàng],也就是今天的西藏,迎请高僧却贝桑布。同一时期,宦官孟继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青海河湟[huáng]地区,代表皇帝来监督扩建一座寺庙。

 瞿昙[qú/tán]寺巍峨庄严,重[chóng]檐庑[wǔ]殿顶的隆国殿,代表明清官办建筑的最高等级。两翼有呈向上朝[cháo]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zhì]左右。这种格局,明显是仿制帝都紫禁城的奉天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武楼的布局意象,所以这座寺庙也被当地人称之为“小故宫”。而这座拥有“小故宫”之称的庙宇,也被住在紫禁城中的皇帝所青睐,众多皇家馈赠从紫禁城来到了瞿昙寺扎根落脚,多元的中华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瞿昙寺众多藏传佛教造像,都有“大明永乐年施”的落款。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优雅微笑,刻画细微,神情和服饰是中原的,顶髻是藏式的。

 汉藏融合之风吹拂西北边疆,“天下一家”的理念在艺术品上鲜活地反映出来。朱棣以佛教的信仰与皇帝的信誉,用地方自治的方式,用册封与赏赐,安抚团结当地百姓,维护了明朝边疆的和谐与稳定,保证了后世百年的安定。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

 文治武功,是每一位帝王的执政梦想,朱棣也不例外。登基之初,他将年号定为了永远太平康乐,这是他的抱负。儒家讲究立功、立德、立言,君主不仅要富国强兵,还需要给历史留下一笔文化财富,否则,不能进入明君大帝的行列。

 要想实现“永乐”,光平定边疆是不够的。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永乐元年,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的朱棣,开启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建设工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为数不多的明初书法帖之中,以这一幅字体最为端庄,笔笔工致稳健,体态珠圆玉润,这是翰林学士沈度所书。他是永乐皇帝最青睐的大才子之一,因擅长书法而步入仕途。永乐皇帝喜欢他的书法,朝中重要的金册玉牒,一切大制作都指定他来书写。

 古代王朝无不重视书法,字写得是否好看,甚至是唐朝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到了明朝,官方对书法的口味趋于单一,甚至僵化。沈度书写的字体,被称之为“台阁体”,这种字好处是工整、精致、一丝不苟,坏处是千人一面、千篇一体,已经失去了书法的自由奔放和个性洒脱。不过对于印刷出版来说,规矩的字是最合适的。正是这端庄严谨的字体,一笔一划组成了中华文化历史上,最大的一套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在如今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着这部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知识财富的《永乐大典》。目前存世的 400 多册中,有 224 册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50.3 厘米高的宏大开本,时刻提醒阅读者,这是盛世的华章。明黄的书皮,包裹着“茧素灿如雪”的白绵纸,桑树皮和楮[chǔ]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实,宜于书写。正文中字体乌黑方正,圆润光洁,工整统一。《永乐大典》的编纂[zuǎn]总裁,是内阁大学士解缙[jìn]。他 19 岁就高中进士,更是朱元璋时期就认可的大才子。

 行云流水的书法,奔放洒脱,跌宕[ dàng]不羁。这幅《游七星岩诗页》,是谢缙被贬广西,游览桂林七星岩时即兴所做。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个人的傲气。34 岁的解缙主持修订如此浩瀚的工程,仅仅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将书编纂完成,命名为《文献大成》。自信满满的解缙,拿给永乐皇帝过目,然而皇帝并不满意。朱棣想要的,是一套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知识财富“备辑[jí]为一书”的百科全书,而谢缙只是编纂了一部儒家大全。后来,朱棣劝说早已退隐寺庙的心腹——姚广孝重新出山。姚广孝则将编纂队伍由原来的100 多人扩充到 2169 人,有名医、名僧、书画家、戏曲家,做过各种职业的杂家都可以参与其中。

 永乐五年冬,天字第一号工程竣工。这部前所未有的大书,收纳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共 22937 卷 11095 册 3.7 亿字。朱棣为这部新书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永乐大典》,并作序说:“惟有大混[hùn]一之时,必有一统藏书网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永乐大典》成为传世之作,也成为朱棣历史功绩的文化作证。

 永乐十九年,这部旷世巨著跟随着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它先是放在紫禁城奉天殿东侧的文楼内,后来又转存到文渊阁。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渊阁,是清乾隆四十一年修建。明朝文渊阁,大致位置在今天文华殿南侧。在明代,这里不仅有储存图书典籍的职能,还是文官集团的议政中心。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颠覆了数千年来承袭的文官制度,也许是对于权力的恐惧,也许是对于权力的贪念,他取消了宰相,相权由皇帝接管。这样做固然能够避免,威胁皇权安定的权臣出现,但坏处也很明显,皇帝不得不处理海量的事务,顾此失彼,劳心劳力。朱元璋设立了内阁大学士,以侍从顾问的身份,帮他分担政务,实际职能相当于文秘。经历过残酷战争和权利斗争考验的朱元璋,绝对不会让任何臣子获得真正的决策权。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但改进了父亲的机制。他选拔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能干官员,任命他们为殿阁大学士,在文渊阁日常值班,参与政务,这个常设机构被称为“内阁”。新的权力逻辑基于新的权力架构,朱棣亲自掌握原来属于宰相的决策权,议政权则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三司各自独立,直接对六部负责。

 永乐中后期之后,内阁权力逐渐加重,开始兼任六部尚书,成为了皇上最大的智囊和决策层。在朱棣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 1936 处驿站、全长 143700 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紫禁城中轴线上的钦安殿内,供奉着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这尊真武大帝像,被认为长得像朱棣,有“永乐相”。永乐皇帝自诩为真武大帝 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认为是真武大帝协助自己,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他将真武大帝像安置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永远守护着他的帝都,以及他的帝国。在中国文化里,北方属水,真武大帝还兼职水神,是紫禁城的“消防员”。然而,即便有北方的神坐镇紫禁城,北方草原依旧是动荡不安的。

 永乐二十二年,距离第四次北征回师仅仅两个月,鞑靼阿鲁台部再次南下,侵犯开平卫,进击大同。朱棣自迁都之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连续出征三次,每一次都大获全胜。但朱棣毕竟不是真武大神,他食人间烟火,没有金刚不坏之身,也不能对抗自然规律。此时的朱棣已经 65 岁,身体越来越差,面对鞑靼人的挑衅,他不得不再一次披挂上阵。

 这次远征徒劳无功,明军没能捕捉到鞑靼人的主力。在一番武装大巡游之后,不得不撤回。此时最重要的不是歼灭敌人,而是让病势沉重的皇帝陛下能够回到北京。就是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了。远征大军回到榆木川时,65 岁的朱棣黯然离世,再也无法回到他引以为傲的紫禁城。

 朱棣的时代过去了,明王朝的扩张时代过去了。朱棣的眼光和胸襟,超越了中原,超出了长城和大海,包容了农耕、游牧和海洋三个文化板块。他击败了蒙元帝国的子孙,却继承了这个帝国的开阔气象,可是他麾[huī]下的官僚集团却未必理解他的梦想。600 年后,我们来看这位紫禁城的缔造者,不得不承认,他虽然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一个,但是他却有着迥[jiǒng]然不同于其他帝王的气质。

 朱棣,给后人留下了一意孤行的任性与性格残暴的说辞,但不可否认,他为子孙后代打下的基业是坚固的。可是他的子孙,却并没有延续朱棣的志向。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初二,从榆木川军营赶回北京的杨荣,向皇太子朱高炽[chì]通报了朱棣驾崩的噩耗。太子悲痛欲绝,立即作出决定,让皇太孙朱瞻基前往榆木川,迎梓[zǐ]宫回銮。八月十五日,这位虚胖孱[chán]弱的太子继位,成为洪熙皇帝。激流奔腾的英雄时代,结束了,大明王朝迫不及待

 地想安定下来。

  朱高炽和父亲不同,太不同了。他不但叫停了远征和远航,甚至想要放弃“天子守国门”的国策。他也不喜欢北京,计划还都南京。朱棣的一切雄图大略,在他尸骨未寒时就可能付诸东流,但是,一种偶然性的力量按下了暂停键。洪熙元年五月初十,公元 1425 年,仅仅登基不到 9 个月的洪熙皇帝朱高炽驾崩于钦安殿。集祖父与父亲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朱瞻基登基,成为了宣德皇帝。

 文华殿,曾经是明朝时期皇子们的学堂,如今,这里成了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观众能够通过在这里展出的众多珍贵书画作品,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1 年,在文华殿展出的“庙堂仪范 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人物画特展”,我们领略到了宣德皇帝朱瞻基的风采。

 《明宣宗射猎图轴》,写实地记录了朱瞻基出游寻猎的一个...

推荐访问: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基业02 紫禁城 基业 纪录片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