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余晖06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余晖06

时间:2022-06-26 12:50:03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余晖06,供大家参考。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余晖06

 

 第六集

 余晖

  1610 年,万历三十八年腊月二十四,紫禁城里,从东宫的方向隐隐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太子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朱由检,就在这个电闪雷鸣、阴郁昏暗的清晨降生了。对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太子朱常洛,和刚刚裹在襁褓中的朱由检来说,这一连串冬季罕见的炸雷,更像是对他们在紫禁城里险象环生处境的一次警醒。他们此后的人生中,各种突如其来、异象丛生的人生坏天气,才刚刚开始。

 1615 年,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的傍晚时分,一个名叫张差[chāi]的流民手持一根枣木棍,闯入门禁森严的东华门,一路径直向着慈庆宫的方向奔去。宫深似海,一介流民,竟好似熟门熟路一般。他的攻击目标,正是太子朱常洛。

  蹊跷的是,当张差被闻讯而来的太监们制服,并扭送到御前时,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也匆匆赶到。万历皇帝一反常态,并未对疑点重重的案情详加深究,就匆匆下令,将张差和另两名牵涉其中的太监处死。太子朱常洛本人也讳莫如深。这桩案子,就这样充满悬疑地收场了。此案史称“梃[tǐng]击案”,居明末三大疑案之首。

 梃击案的目标太子朱常洛,是万历帝的长子,而万历帝最喜欢的,却是他和宠妃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此时的万历帝,二十年如一日静摄深宫,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事不理。

 他不但罢了早朝,不再听经筵[yán]讲席,奏章由内阁和司礼监代答代批。大多数的时候,他不出内宫、不见朝臣,以至于很多大臣从没见过皇帝长什么样?内阁大臣们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每天在值房的外边,数太阳影子的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让万历帝选择了万事不理的方式与朝臣对抗呢?一个已知的原因就是,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帝遭到了当时强势的文官集团的激烈抵抗。明太祖朱元璋对于皇太子的继立有着硬性要求: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万历帝没有嫡子,他想立的是皇三子朱常洵。但是文官集团遵循祖制维护正统,力挺皇长子朱常洛。

  明代实行言官制度,在朝堂之上,官员们可以放开了给皇帝提意见,不用怕得罪皇帝。所以皇帝被怼,文官们互殴,成为明代朝廷中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这场被称为“国本之争”的对抗,前后长达 15 年之久。面对文官集团的围攻,万历皇帝最终选择了妥协。他立了自己并不钟爱的朱常洛为太子,在这之后,他便宣称自己有病,把自己彻底地放逐于深宫之中。

 故宫博物院永和宫里,“药香氤氲[yīn/yūn],永和同顺”御医药馆,正展出一顶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药柜通体黑漆描金,外部以龙纹装饰为主,高 94.5 厘米、宽 78.8 厘米、厚 57 厘米,选材考究,做工精细。柜门下面是三个明抽屉,结构看似简单,实则内里却大有乾坤。这个原本放在乾清宫里的药柜子,实际上成为了万历皇帝与朝臣们斗争的“武器”——一个挡箭牌。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万历皇帝究竟是真有病,还是借

 故装病呢?1956 年,定陵考古发掘的时候找到了答案。考古发现,万历皇帝右腿明显比左腿短,患有严重的足疾;牙齿也不好,只有 22 颗;还有抽大烟的毛病。万历皇帝是个 200多斤的大胖子,又有足疾,自然不喜欢走动,喜欢终日卧床。他总是呆在翊[yì]坤宫里,宠妃郑贵妃的暖榻上,和她一起饮酒读书。然而,无论郑贵妃如何得宠,这样精美绝伦的凤冠,却是轮不到她的。

 按照明朝典制,装饰三条金龙、两只翠凤的凤冠,是皇后的常冠服。通体镶嵌各色珠宝、点翠、如意云片,前饰三条金龙,口衔珠滴,下面是点翠双凤。冠上共镶嵌红蓝宝石95 块,珍珠 3426 颗,冠总重 2165 克。整个凤冠的龙、凤、云、花,形象飞舞,色泽瑰丽。这顶三龙二凤冠,出自定陵孝靖皇后的随葬木箱中。但蹊跷的是,与孝靖皇后堪称豪华的随葬品相比,她的棺椁[guǒ]显得极为寒酸破败,就如同她一生悲惨的命运。

 景阳宫,紫禁城东六宫之一,属于东西六宫中比较偏僻的院落。现在的景阳宫游人如织,但在 400 多年前,这里是孝靖皇后被幽禁近三十年的地方。孝靖皇后生前,是万历皇帝的王恭妃,皇长子朱常洛的母亲。1601 年,万历二十九年,国本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朱常洛被立为太子。

 在破败如冷宫的景阳宫内,王恭妃整整十年没有和儿子见过面。直到她病危之际,万历皇帝终于网开一面,同意太子去探望母亲。《明史纪事本末》记录下了当时的景象:“妃虽生皇太子,失宠目眚[shěng],比疾笃,太子始知之,亟[jí]至,宫门尚闭,抉钥而入”。母子相见,已双目失明的王恭妃放声痛哭。哭罢,她欣慰地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说完,王恭妃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离开了人世。

 这顶属于她的凤冠,她其实并未见过,更别说佩戴了。她的儿子来不及给她的,由她的孙子天启皇帝补上了。天启帝将她的棺椁迁入定陵,与万历皇帝合葬,并为她补上了不少随葬品,其中就有这顶三龙二凤冠,和另外一顶十二龙九凤冠。今天,当人人都惊叹于凤冠的精美绝伦时,又有谁知晓皇家深宫高墙之内,这凄惨的故事呢?

 身体患疾、绝情、懒政、怠政的万历皇帝,本来是握着一把好牌的。他的父亲隆庆帝在位只有六年,并不执着于政事,但是,却给他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内阁班子:高拱、高仪、张居正,以及像谭纶、戚继光这样的武将,还有颇为丰富的政治和经济遗产。

 自嘉靖朝倭乱爆发,在主持平定海疆的过程当中,谭纶等官员就上书朝廷,建议可以适当地放开民间的海外贸易。隆庆帝一登基,便下令解除海禁,将福建漳州府的月港设立为对外开展海外贸易的港口,并且设立督饷馆,专门负责管理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征税,史称“隆庆开关”。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的海澄镇,在明朝时被称为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口,自古就有造船通番的习俗。因一水中堑,环绕如偃[yǎn]月,故名月港。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隆庆开关”让月港这个小小市镇,瞬间光明正大地繁荣起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海舶鳞集,商贾[gǔ]咸聚,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gōng],酬酢[zuò]皆夷产,民间被抑制的商业活力喷涌而出。

  南澳一号,是 20 世纪末发现的一艘明代沉船,沉没的年代初步断定是万历年间,沉没的地点,恰是在从福建去往东南亚的航线上。水下探测表明,南澳一号沉船上装载着上万件瓷器和大量丝织物。从南澳一号沉船打捞出水的文物,共计两万六千余件,其中漳州瓷就多达八千多件。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瓷器、丝绸、茶叶等。正是这些利润高达百分之六百的外销瓷器,为中国换回了当时最为紧俏的白银。

 虽然月港的开放,只是在海外贸易之门上开了一条小缝,但即使是这样束手束脚的外贸,仍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隆庆开关”给当时已经步入下滑轨道的大明王朝,打了一针“立竿见影”的强心针,也为后续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张居正,被后世史家称做大明的救世宰相,是隆庆皇帝为儿子万历帝留下的最有价值的政治遗产。

 荆州博物馆里,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首次对外公开。一方黑色的端砚,正面刻着两条飞龙戏珠,端庄古朴;背面是“帝赉[lài]忠良”四个大字。黑紫檀木盒子上,用银色的篆字写着“张文忠公之砚”。这方砚台,是万历皇帝赐给自己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与这方砚台同样被妥善保存在这里的珍贵文物,还有张居正亲自为小皇帝编写的课本《帝鉴图说》。

 张居正挑选了一些历代皇帝治理天下的故事,配上图画和浅显的解释,亲自编写成《帝鉴图说》。就像今天的连环画册,在图文并茂中,讲述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皇帝,吸引小皇帝的兴趣。年幼的万历皇帝,显然也是很想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每天日出时分,年幼的万历皇帝就驾临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然后再读史书。每个月,除了九天上朝的日子,其他时间都要去文华殿上课学习。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即便是隆冬盛暑也从不间断。

 《神宗实录》中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1585 年,北京一带遭遇严重旱灾。二十一岁的万历帝为表求雨的诚心,带领文武百官,从紫禁城步行到天坛求雨。仪式结束后,万历帝也坚决不肯乘御轿,步行返回了皇宫。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万历帝绝不是置国家政事于不顾的昏君。

 君臣相得,有着绝对的信任。做了首辅、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为大明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针对公务员管理涣散、贪腐严重,张居正建立了整顿吏治、改变官场拖沓[tà]风气的“考成法”,将明朝官僚的政治效率发挥到了顶点。经济领域的改革是从清丈全国田亩,编制新的“鱼鳞图册”开始的,实行以田为宗,将徭役、杂税折合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实行与田赋合并的“一条鞭法”,强调一律以白银征收。张居正的改革,顺应了白银货币化的历史潮流,促进了税赋公平,让国库充盈。公元 1572 年到 1582 年,张居正的改革,成就了晚明最为繁荣的十年,也成就了万历皇帝垂手而治的辉煌瞬间。

 今天,湖北荆州的古城墙还延续着三国时候的城郭范围。张居正纪念馆就位于古城墙的旁边,据说,这是张家的老宅旧地。1577 年,张居正被恩准短暂回乡葬父的时候,就住在这里。那个时候,改革进入关键期,整个帝国到了离不开张居正的程度。朝廷大事的定夺,每天都会快马加鞭送到这里,听张先生处分。此时的张居正,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在他身后,皇帝的脸变得如此之快。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西北的张家台,还保留有万历四十一年,公元 1613 年所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大明上柱国太师张文忠公之墓。碑前还有石制香炉、烛台。1582 年 7 月 9日,五十八岁的张居正,顶着大明二百年历史中最高文臣的荣耀死去。在他去世后仅仅四天,对他的清算就开始了。不到半年,就落得家破人亡,举家充军、流放,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悲惨之状目不忍睹。

 无论存在多少争议,张居正都称得上是一位勇于担当、不惧风险的改革家。他宛如一颗速效救心丸,力挽大明江河日下的颓势,营建了万历初期的繁华。不过,他的被清算,他死后的人亡政息,也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悲剧。从始至终,悲剧性的色彩始终与他如影随形,那种悲怆凄凉的味道,就如同是帝国黄昏里的余晖。

 明朝中后期,气候开始进入小冰河期阶段。气温迅速降低,天气变得极度寒冷,一些本来很少下雪的地方,也开始不断降雪。极寒天气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从 1587 年起,大旱、大涝奇异地交织在一起,不时来袭。各地的救灾陈情,如雪片般飞入朝堂,开仓赈济已不足以应对由此而来的大饥荒。山东灾乱尤烈,数月后,饥荒从华北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第二年蔓延至广东。又过了一年,西北和西南也发生了大饥荒。小冰河期,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也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持续的低温、干旱,导致关外草场退化、荒芜。1619 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发出了战争的宣告——今岁,必征大明国!

 大雪阻碍了明军进攻的日期。皇帝执意不肯动用国库,粮饷不足,户部只得加派辽饷。将帅不和依旧是明军的老毛病,短短的五天之内,四路明军中的三路,如雪崩般瓦解败亡。明军将领死伤三百一十余人,士兵死伤四万五千八百七十多人。萨尔浒战役的惨败,对于大明日渐下行的统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 1620 年,万历皇帝驾崩。长时间的干旱和严寒也终于结束,自然气候恢复了常态。朱常洛终于住进了乾清宫。可刚刚登基不久,他就趴在床上一病不起。鸿胪[lú]寺丞李可灼进呈了两颗红丸仙丹,朱常洛服用之后,第二天便撒手人寰[huán]。此时,距离朱常洛登基,刚好整整一个月。究竟是阴谋加害,还是用药有误?红丸案疑案重重,至今难解。朝臣们为朱常洛拟了一个年号——泰昌,然而,还没来得及启用,他就一命呜呼了。明末的三大疑案——梃击案、红丸案和接下来的移宫案,案案都和倒霉的朱常洛有关。

  皇帝驾崩了,皇太子朱由校却被养母李选侍死死攥在手里。大臣们在杨涟的带领下,从太监们手中成功抢走了太子朱由校,辅佐他登基,年号天启。奇葩的明末三大疑案之移宫案,荒唐无稽,却是真实的历史。《徐显卿宦迹图》里,这些身穿青素直身、腰间悬挂牙牌的,都是司礼监的宦官。明代司礼监由太监执掌,权力很大,可以代替皇帝批红。那些被选出来,天赋聪明的小太监,十岁之前就会进入宫内的内书堂,也就是特设的宦官学校学习,每月数次,老师都是翰林院修撰[zhuàn]以上的官员。

 天启皇帝登基的时候,已经十六岁了。但由于父亲朱常洛,一直不受祖父万历皇帝的重视,朱由校在宫内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如司礼监的太监们,甚至从来没有上过学。当年帮着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太监李进忠,因为巴结上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成为了朱由校最心腹的太监。他改了一个更令人熟悉的名字——魏忠贤。

 天启皇帝在位的七年间,朝政被魏忠贤实际把控。每天清晨,魏忠贤都会在乾清宫门前大声地漱口,肆无忌惮地把漱口的银盆敲得叮当作响,从不顾及皇帝就在咫尺之间。晚上,喝醉了酒的魏忠贤,还会在乾清宫暖阁里醉骂叫嚷。天启皇帝连早晚睡个安稳觉的清静都没有了。

 阉党之乱,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才得以平息。这位十六岁的少年天子,对治国充满斗志。他选择了“崇祯”这个年号,代表着对帝国未来美好的祈愿。然而,勤勉而志向远大的少年天子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宵衣旰[gàn]食,励精图治,本想力挽狂澜,可惜事与愿违。大明究竟缺失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呢?

 17 世纪上半叶,欧洲人惊异地发现,大航海时代在美洲攫[jué]取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转手就奉给了东方。随着美洲银矿的枯竭,自己钱袋子里的白银越来越少,欧洲国家、甚至奥斯曼帝国,凡是...

推荐访问:历史纪录片-紫禁城-余晖06 紫禁城 纪录片 历史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