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9篇)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9篇)

时间:2023-06-26 17:10:07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配合问题

  摘要: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孩子可以全面地发展,需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分析了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联系起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弊端,根据弊端研究得出真正完善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呼应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配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只是单独地接受两种教育模式的一种,都会让自身的发展产生局限性,个人能力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当今,家长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学校有义务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的人才,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学校;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省去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环节,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别人,错误地以为教学程度的好坏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部分家长只是对孩子起到生养的作用,而并不会关注孩子之后在成长之中的性格养成,成为“衣食父母”,最后孩子养成错误价值观,自己才后悔莫及。

  2.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很多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回到家中更应该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给孩子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任务,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性格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或是情商培养,都没有进行关注。

  3.家长没有主见

  “唯老师是从”两种教育模式有着巧妙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分,并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大多数家长极端地认为老师的想法是最正确的,却忘记了老师也会出现错误。正是因为对老师的过分支持,经常根据老师的想法,就给自己的孩子定了性,对孩子进行一些不被提倡的处罚方法。单纯从家庭教育的这方面讲,当孩子在学生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应该灵活的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安抚,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气,并且在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有所思考,让他们真正了解到自身缺点。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两种环境对于孩子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学校更倾向于学生最后取得怎么样的分数。作为家长应该和学校进行沟通,与老师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共同推进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1.家长应正确认识家庭教育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更不能把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重复,应该为孩子提供那些在学校无法学习或是疏于学习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储备知识,家庭教育要着手于孩子的性格发展,要培养孩子特有的个性,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孩子面对困难的心态,把学校教育体现在实际生活之中,教育过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对比,要看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和性格良性发展。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要掌握多种沟通的技巧。一般学校和家庭进行联系,分为集体联系和个体联系。集体联系在规定时间内和所有家长进行交流会谈,个体联系则是教师与个别家长

  进行单独沟通,通过打电话或是面对面等多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平时生活当中要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有细致的了解,因为和学校有了联系,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孩子都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关注,教师着重发现学生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学进程。现在学校和家长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成为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主流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家长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通过互联网,学校一方也可以了解不同家长的教育风格,家长通过网络手段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分析自己在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听取网络教育专家的建议,完善自己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告别以往乏味的教育方式,增强自己的责任心,还可以和别人进行沟通讨论,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最大化的完善。而且家长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时也可以取长补短,懂得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可以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当中积极成长。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方式要密切联系。孩子系统的接受知识,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必须要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全方位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细致的理解,两种教育方式相互配合,能够让孩子有全面的发展和知识储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6,(12):12-34.

  [2]胡隽之.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零陵学院学报,2014,(02):12-23.

  [3]刘波.走出误区教育孩子的对策[M].东方出版社,2015.

篇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浅谈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含5篇)

  第一篇:浅谈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浅谈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培养熏陶。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时期,迈进小学的大门,标志着孩子进入了1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时期内,孩子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功课的增多,社交面的扩展,认识世界能力的增强,必然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变,作为孩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好孩子。

  一、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经过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需要和兴趣,不按习惯行动,人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对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知识将会遗忘,而习惯将伴随孩子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小学阶段应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爱学习的习惯2.学习时集中精力的习惯3.对功课进行预习和复习的习惯4.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困难的习惯。还可以指导孩子养成在书桌上学习、姿势端正、学完后将工具整理整齐的习惯,这些都会使孩子受益无穷。家长应让孩子了解到,良好的习惯是将事情组织起来,减少无谓的消耗的好办法,这样可以使孩子做事更有计划,更有效率。在家里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制定规范,孩子先写作业,然后复习、预习、整理完书包可以看电视、玩玩具等。事实上,孩子对家长制定家庭学习规则并不反感,因为学习完以后,即可放心的玩乐,而不必担心家长又有什么学习安排。在学校里学习功课时,1种行之有效的习惯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及教科书上的内容。作业和练习题出错的地方用红笔

  做记号,并多写几遍。复习时着重注意有红色记号的部分。这样即可用不多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教会孩子怎么做,在开始就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执行,这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其次,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用物质或精神奖励坚定孩子的信心。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期坚持,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二、多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

  放学后,值日生要留下来做值日,而经常可以看到祖父祖母拿笤帚、父亲母亲拿拖把挥汗劳动,而本该做值日的孩子却充当检查员,“母亲,这里有废纸!”“那儿不干净!”而在许多家庭里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母亲,我要喝水!”“别急,母亲这就去给你倒!”“父亲,这道数学题我不会做!”“别急,父亲马上教你做。”类似这种“关怀倍至”、“包办代替”每天都在发生。在家里,孩子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其实这并不是好事。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当今怯懦、怕吃苦和娇气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多,这与他们的生活过于依赖有关。美国有人曾对获得诺贝尔奖文学的各国文学家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发现他们半数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都是在困难中长大的。有人对几十位逆境中创业的美国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之所以具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与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今天的孩子太缺乏的正是这些,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困难,没有困难的存在,就不敢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意志薄弱者是很难成材的。我们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设置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茁壮成长。比如,有的孩子不敢见生人,就应想方设法让他多见生人,鼓励他去独立办事;有的孩子懒散,不爱干活儿,就要严格要求,给他规定出作息时间表和每天必须做的家务活;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当选了干部,但又有点胆怯,不敢去挑这份重担,就要鼓励他去干、去闯,并不时了解他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孩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大人切不可急于去解围,应

  该给他们自己克服困难的时间。当孩子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之时,应该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肯定、赞扬。使他们提高兴趣,坚定信心。

  三、多与老师和孩子沟通

  家长要与老师经常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与老师共同商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计划,与老师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另外每天花上一点时间,与孩子谈谈。问问孩子最近学校里搞些什么活动呀?有什么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吗?学习上有什么地方特别吃力吗?你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从交谈中,可以了解孩子最近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随时可以帮助他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上是丰富的,可精神上是孤独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热情的沟通和交流。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最亲近的、最值得信赖的人,在学校里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找不到答案,分不清是非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耐心倾听,提出建议,就能化解孩子心中的矛盾。另外,针对独生子女孤独这一现状,我认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玩耍,如:周六星期天孩子可以约好一起去广场玩,到好朋友家去做客或邀朋友到家玩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身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鼓励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充分尊重孩子,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开心地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1、孩子成长: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家庭发达和家庭兴旺的希望,是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的希望。

  2、家长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教育好孩子,责无旁推,永不下岗。

  3、家族传承: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规和家风直接影响家族成员子孙后世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魅力

  血浓于水,亲情教育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比不上的,也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作为家长,任何时候都要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始终坚持用相信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南京有一位姓周(名字叫周宏)的爸爸,二十多年来,他把1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才生。其实,这位爸爸并不是教育专家,只是1个工厂的技术员。他说,第一次让小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题。作为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但是,他却在做对的那道题上打上1个大大的红勾,然后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父亲像你这样年纪的时候,碰也不敢碰哎。”

  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高,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的时候,她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

  媒体报道了这位可敬的爸爸。他说:“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饱含热泪地欣赏他们,拥抱和赞美他们。”

  本人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魅力,双耳全聋的孩子都能培养成高才生,我们的孩子都是正常人,怎么能培养不好呢?我想,关键在于,我们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关爱未能坚持

  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还根本不懂什么是父母的关爱,我们的家长给予了太多的关爱;当上学渐渐懂得和更需要大人的关爱时,父母的关爱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2、期望值偏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精神支柱。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从入学前到幼儿园和小学,再到中学逐渐减低,失望情绪却逐渐增强。

  据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成为专门人才的占90%以上,而到了上小学则下降到70%,初中下降到50%,高中下降到30%左右。家长之所以产生失望情绪,其原因是:第一,期望片面。不少家长把“期望”仅仅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一美遮百丑。第二,定向过早。不能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早定职业方向,过早地确定将来当什么“家”,让孩子“就范”,往往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第三,要求太多。孩子有自己的年纪和心理特点,不能要求“成人化”,硬逼孩子“入门”,盲目给孩子订“目标”,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反感,家长的期望自然变成失望。

  3、不坚持原则。教育孩子应建立在坚持原则基础之上,无原则的关爱即是溺爱,无原则的相信即是偏袒,无原则的管教即是纵容,无原则的欣赏即是娇惯,无原则的不管即是失职。最终结局是家长管不了,失去信心,让孩子自生自灭,害了孩子一生。不坚持原则的具体表现有:不教礼仪(待人接物)、不要劳动(家务和生活习惯)、不管学习(家庭作业)、偏信护短(听信孩子一面之词甚至责怪老师)、放任自由(租房、节假日外出和留守儿童)等等。

  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一般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1、建立家规。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良好的家风对子女的成长乃至子孙后世的教育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品行习惯。包括待人接物(家访感受)和生活习惯等。

  3、劳动习惯。让孩子懂得要尊重父母和勤俭节约。

  4、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到回家还要学习。

  5、外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出交往最易沾染不良习气。

  6、言传身教。长辈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在他心目中认为,家长做的就是对的,所以家长应谨言慎行,做孩子的表率。

  五、家、校教育结合

  1、家长校访

  家长培养教育子女,学习阶段,应特别注重进行校访,不仅能让

  自己和学校老师一起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子女,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他学习成长的关心和重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的明确。家长每次到学校想了解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目的(侧重点),比如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状况、性格交往方面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

  ②、要选好时机。要和老师约好时间,稍作沟通,既表示尊重,同时可以有更好的收效。

  ③、了解全面。不仅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也要和有关领导以及学生干部交流,这样才能更全面。

  ④、实事求是。对待孩子的优劣,要客观,对优点不夸大,缺点不护短,尤其是对待问题,要清醒冷静,真诚地和老师一块研究妥善解决的办法。

  ⑤、言而有信。在家长和老师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要付诸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和学校紧密配合教育孩子。

  2、与学校教育同步

  ①、注意几个关键: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班级、教室、寝室、班主任、科任老师)、时间(到校、放学)、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等

  ②、特殊时段的关注:节假日(5+2=0)、寄宿生星期七

  ③、学校重大措施的配合:九年级晚自习上辅导课、“课堂三不准”、重大违纪学生家长陪读制度等等。

  家庭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彼此之间很好地协调和衔接。对于家庭来说,要把学校老师的教育经验与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塑造。有些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成功;而有些家长虽然学历很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并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会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

  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家长的各种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家长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尤为重要,下面就家长如何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提供一些做法,仅供家长参考。

  一、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有效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提供吃穿,其他事情就是学校的;或者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校学习差或表现不好,自己没有脸面到学校见老师,只有孩子争光了自己才有面子到学校见老师。其实这是1种错误的认识,孩子有不好的表现或问题,我们理应该与学校加强配合与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问题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有利于孩子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使孩子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有意避免这种情况,就会害了孩子,给家庭教育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在孩子教育方面不能采用极端的方法或手段。

  有些家长对有问题的孩子采取的教育措施无效时,就放口大骂或暴打,或放任不管,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你的教育方法不起作用时,那你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是强迫孩子认同你的观点或做法,或是以自己的利益出发点来教育的?对于这些孩子要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原因的根基所在,以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发展方面来着手,采取孩子易改易接受的方法来教育,必要时可以让别人替自己说话,做思想工作,扭转不利局面。

  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学习好,获奖也多,没必要到学校去,或者认为我的孩子聪明,而不是老师教育的效果,这也是1种错误认识。往往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学习好而就把其他方面就忽视了,比如承受挫折能力差,生活自主能力不强,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常依附别人等。这类孩子的家长要与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全面发展,能独立生活,能自主处理日常事务,让他更能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

  三、给孩子提供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时,要注意对孩子是否安全和有利。有些家长害怕辛苦了孩子,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车、摩托等,但你们考虑过没有,你给孩子提供的交通工具是专门为方便到校或回家,还为了显示自己的阔或威风而使用呢?也要考虑你的孩子的骑技如何,能否把车驾驭得住?在往返学校的路途中路况是否好,路上的车辆多否,能否保证安全?有些使用自行车或摩托车的学生,在课余带几个学生在公路上狂飙,把自己的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图一时之快活。当不好的事发生了时,家长才后悔莫及,因此提供交通工具时,要慎重。在我们学校是坚决反对学生骑摩托车和乘坐农用车的。你的孩子有了电话可以和家里随时取得联系,但有些孩子把手机不当作和家里沟通的工具,而是1个玩耍的工具,上课给别人发短信、听音乐、玩游戏,甚至上黄色网站浏览黄色视频,或者是课堂上与QQ好友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扭曲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畸形发展。手机已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1大祸害。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手机时,要弄清学生要手机的目的是为了与家里取得联系,还为了娱乐,要在孩子每月话费上分辨真实情况。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家长要慎重对待孩子在学校使用手机。

  四、在家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1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1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1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

  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但不要让孩子把自己骗了。

  (四)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但赞美要把握住度,不能过于偏激。

  (五)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五、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遵循“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做1个好公民。

  二是讲文明礼貌,不酗酒,不说脏话粗话,不衣着不整进校园。

  三是对孩子,从生活、学习到成长全面关心,全面负责,家庭和睦,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孩子创造1个安静、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四是对孩子严而友爱,不粗暴,不打骂;爱而有度,不溺爱,不纵容。五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教育孩子以鼓励为主,循循善诱;帮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始终相信“我能行”。

  六是能正视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分为二地看孩子,并采取措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七是一分为二地看自己。家庭作风民主,能倾听孩子的意见、心声;能虚心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批评意见,闻过则喜,闻过则改。

  八是能正确对待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之间能有话好好说;能配合学校和老师处理好发生在孩子们间的事情。

  九是生活充实,精神饱满,情趣高雅。在孩子面前,不说处境如何,始终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爱学习,作学习型家长。家教水平不断提高。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只要家长对孩子教育充满信心,采用适合自己孩子成长发展的方法,一定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

  当今的社会教育孩子成为了现在家长的主题思想,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自己总结以下方面:

  一、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做事先做人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基本是是独生子,从小要教育好孩子尊老爱幼,尊重老师的品德。告诉孩子学校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庭。同学如同兄弟姐妹,老师如同父母。

  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

  孩子刚刚入学还有些生活习惯要靠大人,在这时候要慢慢的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三、及时与老师沟通,经常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要经常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如发现任何异常,及时的纠正孩子的行为。

  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意志的培养、智力的发育以致身体的状况等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孩子早日成材,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好第一任老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五、多赞扬孩子的有点。

  每1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优缺点,不能夸大其词孩子的缺点,孩子如果总是生活在打击声中,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大的减少,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要多鼓励孩子尝试新鲜的事物,以便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大环境。

  第二篇:家长心得发言:家长怎样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尊敬的家长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谈谈自己的想法,目的是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增强了解,达到共同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家长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非常重要,不可轻视。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准都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孩子在家都是少爷公主,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撒娇放肆,可是进入学校以后,是有纪律约束的。那么他就会违反纪律,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请家长到校配合,也有不理解的,还和老师发生冲突,埋怨老师和学校。

  二、家校配合要做到

  1、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和沟通

  家长与老师之间本来就是合作者,相互信任与交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包庇孩子的错误。应慎重对待孩子错误。

  2、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孩子哪一点做的不到位,不要把责任都一股脑的推向老师,应该与老师一同商讨解决问题该想到的办法,还应该与老师做个换位思考,因为班上还有其他的孩子,要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

  3、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养成的。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会成就人的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成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愿望。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拔尖,能成为尖子学生,许多家长不惜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去辅导和“陪读”,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还有的家长不惜用重金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谋求好的老师,真可谓用心良苦。其实,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家长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配合学校加强安全教育。

  为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家长有责任必须积极配合。孩子有什么身体特殊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5、支持学校的各项活动。

  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学校结合学生的情况而安排的,家长要给予

  支持,不要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或怕麻烦而不让参加。

  古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要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家长重视和做好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将孩子培养成才。最后希望我们所有学生家长都会积极配合顾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优秀,班级越来越突出,都成为学校、老师、家长的骄傲!

  第三篇:浅谈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家长课程教案

  浅谈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的到来!感谢各位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同时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学校新生入学家长会。

  我作为一名普通班主任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学习机会,与各位家长朋友共同交流探讨如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道德品质。围绕以下五个问题与大家共勉。

  一、关于前海学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学生现状的分析。

  三、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的重要性

  四、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的几个误区。

  五、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相配合的具体方法。

  下面就以上五个问题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前海学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确定了我们全体师生学习、教育的目标,即塑造“虚、勤、思、博、约前海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和榜样者,又要以“虚、勤、思、博、约”作为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虚心之人,勤勉之人,思想之人,博学之人,约理之人”,学校教育工作以“虚、勤、思、博、约”的培养目标为中心,开展一些列教育活动,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社会公民。

  二、学生现状分析。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三年级新生,学校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带着新奇走进课堂,但是三的知识量比一二年级要大,知识难,科目多,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半年多的学习生活,感受到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压力。

  表现出以下问题:

  1、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无法团结协作。

  2、吃苦精神缺乏,自立能力较差。

  3、学习自觉性不够,上进心不强。

  4、劳动意识差,责任意识薄弱。

  5、情绪不稳定,叛逆心较强。三年级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学校和家长就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学生加强引导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受益终身。

  三、下面我就谈谈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1、家校联系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少年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朋友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从教育的角度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孩子不论向哪个方向发展家庭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

  ,理论性强家庭环境则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学校的教育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如果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就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

  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

  2、家校联系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还要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既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要“包办代替”或“放任不管”。

  3、家校联系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迟;有人兴趣比较广泛,也有人兴趣比较专一。这些差别对于某些学生而言因为性格心理等原因,未必会在学校流露出学习与生活中由于某些不便导致的情绪,但家庭对他而言是不设防的,细心的家长较之学校更易发现学生各个时期异常心理的流露。家长可以把自己孩子哪方面不足,哪方面有优势,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一一告诉老师,并定期与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家校联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教育环境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1、教育责任的转移

  第一个误区也就是孩子一旦上了学,家长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有些家长认为,做家长的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责任了。在家长会上经常有家长跟我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您了,您打也行骂也行,只要能教成人,什么方式您说了算!”认为只要管住孩子,教育就成功了。在严厉管教下的孩子一般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第二个误区也是很多家长都会犯的错误。也就是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

  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晚上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上课不用认真听讲了,反正有家教辅导。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误区,相信你也曾经踏入过。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大家最关心的,家长该如何配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家长们可能要说了,如果要配合学校的话,最重要的应该是跟老师沟通吧?

  1、要先了解学校、班级对学生的要求

  只有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架好沟通的桥梁经常和老师取得联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到正确配合老师的工作,和老师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听取老师对家庭配合教育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在家庭中配合落实。平时,孩子在家里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以便学校、家庭配合教育。家长应把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及在家的表现告诉带班老师,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同时也加强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要注意交流的方式、时间等,当有孩子在场时,家长的言谈举止等等都需要格外注意,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不是在

  跟老师告状,所有说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另外,家长配合教育要有信心和耐心。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习和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孩子教育的心得。

  3、配合学校,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老师是学生最尊敬、最崇拜的人。老师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是最完美的,他们听老师的话,模仿老师的言行,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关键时期。这时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如果破坏了老师的形象,降低了老师的威信,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还能再听谁的话,还能崇拜谁呢?正确的做法是:不随便在孩子面前议论

  老师,特别是老师的不足,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老师,要让孩子看到老师的优点,把老师的优点放大再放大,缺点缩小再缩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的缺点还要指出来,要讲究方法,这就是最好的配合,不给老师树立威信,再好的配合也无从谈起。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哪一点做的不到位,不要把责任都一股脑的推向老师,应该与老师一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该与老师做个换位思考,应该想到班上还有其他的孩子,要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更何况,老师面对您的孩子只有几年,而您的孩子一旦教育失败,您也将面对孩子一生。

  4、关心孩子的学习。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家长什么都不关心,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虽然这只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不过也确实很有道理。作为新时期的家长,我们不能让孩子还停留在填鸭式的学习中,而是指导孩子科学的学习。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督促检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间的时候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督促孩子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如发现孩子欠有作业,家长应该督促孩子完成,孩子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家长不会回答的,应该及时督促孩子问老师。

  5、家长们还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一般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渡过。如果想要孩子学习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须的。如,为孩子布置一个学习房间,有名人名言、名人像、小书橱等,引导孩子阅读积极健康、利于身心发展的书籍,这种氛围一定能够激起孩子

  的学习欲望。

  6、关心和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参加活动会影响学习,因而会采取制止的措施。其实,孩子参加这些活动会锻炼到许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家长们应该尽量支持。

  7、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觉性强的孩子,家长可以“遥控”督促;好动,自觉性差的孩

  子,对学生学习上的督促,要落在实处,不能只过问一下,认为完成得不好,老师会有办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不但搞不上去,反而养成好多坏习惯,在家中养成的坏习惯又会带到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在孩子的学习、劳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优良品格。

  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安静的学习环境,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父母榜样的力量。整天忙于经营,忙于工作,忙于社交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和学校密切联系,积极配合。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在孩子身上舍得花一些时间。特别是平时与孩子接触少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情况,又不知道孩子在变化的事实,因为这世界上没有比与孩子成才更重要的事情了。家长朋友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表率。在学校里,老师都是非

  常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的。老师给孩子讲了一些思想培养方面的大道理和故事,可是当孩子回到家,看到和听到的与老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他们会觉得大人都是虚伪的,这边这样说,那边却那样做。如果他连大人都不信任了,又怎么能听话呢?对于这一点,家长们可以

  经常跟孩子沟通,问问最近在学校里又有什么收获啊,然后好好想想,该怎样在行为上跟学校教育相配合,让孩觉得家长和老师在行为上是一致的。

  7、要配合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学生的安全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头等大事。我们学校安全教育是高度重视、高度落实的。为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家长有责任必须积极配合。

  孩子有什么身体特殊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对孩子加强交通、行走、饮食、用火用电、防

  坏人,校内的、校外的等各方面安全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古人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要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家长重视和做好

  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学校家长一条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加强家校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第四篇:中学生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中学生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1、要重视孩子中学阶段的家教

  观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是托儿所的家长强于小学的家长,小学的家长强于中学的家长。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

  了中学,年龄大了,知道学习了,不用操心了。多年来,我遇到许多家长,当孩子在学习、行为方面出了问题时,讲“我交着学费,教育孩子就是你学校的事情,孩

  子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学校来负责”。这不是简单的责任推卸,而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了问题。父母是子女的首

  任

  老师也是子女的终身

  老师,我国古代

  有很多典籍记载,当子女长大成人甚至为官一方后,父母仍坚持对子女教育、引导的责任,如东晋陶侃做了太守,当其利用职权派人将官家鱼塘的鱼送给家中的老母

  时,老母生气之余,将鱼原封不动退回,并写信给以严厉地批评;“梁朝王僧辨,‘年逾四十,为三千人将’,其母

  魏

  夫人还是严加管教,‘稍不如意,犹锤挞

  之’”。中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打基础,是非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该加强。

  2、要了解孩子中学阶段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家长从孩子出生到成年期间的重要任务,中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更是其中的关键期和困难期。家长要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就必须清楚地了解中学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进入中学他们首先有一种新鲜感,他们怀着兴奋、自豪的心情跨进中学的校门,看到的是新的校园,结识的是新同学,讲课的是新老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无不充满新鲜感。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充满新的希望,他们普遍怀有对未来中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步向上的愿望,渴望给新老师

  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即使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行为表现也不太好的同学,也往往暗下决心从新开始。因此,对初一新生家长要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

  和期望。对原来就比较好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在同一起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对原来成绩欠佳,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千

  万不要当老师或同学的面揭原来的“老底”,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家长有必要将子女的情况(包括缺点和错误)如实地跟老师交底,但要讲究方法,避免

  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造成难看。

  孩子进入中学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与小学相比中学增加了许多学科如英语、政治、历史、地

  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顾此失彼,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在小学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老师从上课到辅导甚至做作业都跟的较

  紧,讲的很细,很明白;进入中学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中学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如数学、地理,若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

  了,学生感到不适应,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招考试的影响,中学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

  进入中学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

  常与

  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的学生既不像初一时那样有新鲜感、有理想、有激情,也不像初三那样面临毕业,思想和学业上感到有压力。所

  以,孩子在初二学段是最关键的时段。首先是学习上的分化。初二年级的知识承前启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

  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第二是

  思想上的变化。表现好的同学思想更加成熟,他们积极靠拢共青团组织,争取进步,在班上

  成了

  老师的得力助手;而有少数同学则往往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

  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第三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二学生年龄多

  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迅速生长,第二性特征出现。男生表现在逞强好胜,容易冲动,他们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爱在女生面

  前表现自己;女生则爱漂亮,讲究打扮,多愁善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

  “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当孩子进入初三阶段,由于临近中考,大多数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老师和家长也抓得更紧。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

  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少数基础差的同学,则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由于进入青春期,性机能日趋成熟,对异性由好奇而渴望接触,甚至恋慕。因此,这

  一年段的家长,要多进行人生观、成绩观、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调节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3、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在了解了孩子中学各阶段的特点后,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光这些是不够的,构建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孩子个体差异千差万别,而良好的家教环境却有共性,并且家庭教育所特有的天然性、较强的针对性、伦

  理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情感的感染性以及言行举止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等都是共有的。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家

  教环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正直,奉公守法,积极进取。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

  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洛克,特别重视榜样

  在教育中作用,他说:“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榜样放在他们在眼前”,好的榜样可以催人上进,反面榜样可以将人托下水。如一个14岁的中学生

  在劳教所里谈到他失足的原因时,说:“平时爱看一些黄色的书刊,而这些书刊都是父母带回家的”。可见父母平时行为漫不经心的随意,都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影

  响。家长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尊重知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子女更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

  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3.2、家庭成员和睦,邻里友好相处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

  子进入中学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

  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3.3、注重家庭环境的育人氛围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富于美感,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

  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有条件的给孩子单独留出一个房间,作为其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孩子在房间内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或

  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4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

  作为一个称

  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

  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

  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因此,家

  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

  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

  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

  和

  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4.1、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

  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

  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4.2支持学校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一些集体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不太支持,认为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是错

  误的,孩子参加社团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是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机会,只要将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有机的安排开,就会互不耽误,并且会互相促进,家长在这方面

  应该给以支持。

  4.3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这样做,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

  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交流。校访时,既要访班主任,也要访科

  任

  老师;如果能

  事先同老

  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正在教学的老师,以免冲击教学。

  4.4鼓励老师上门

  家访对

  老师家访要热情欢迎,在家访谈话时,孩子是否可以在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

  家长

  和

  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则应让孩子离开。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要求和建议,不要轻

  易打断

  老师的话,更不要一听到孩子的缺点

  就感到脸上挂不住,或急忙辩护,或当场打骂孩子。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也不要为

  了说明自己严于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家访后,家长应同孩子谈话,把老师家访时所讲的孩子的优点,可以扩大化地告诉孩子,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

  孩子上进;同时,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给孩子提些希望、建议。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孩子挨打的现象,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4.5了解、参与班级管理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会,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不要迟到或早退,以体现

  对学校、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会上发言不要太长,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可在会

  后与

  老师个别交换意见。家长会结束后,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

  一认识,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中学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

  第五篇:初中生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初中生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初中几年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期间文化知识打基础,生长发育最迅速,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同时,又是情绪变化较大,看问题处理问题比较简单、思想较单纯的时期。所以家长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特点,通过校访、师访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思想状况,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帮助孩子走好人生关键步。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段,几年的初中生活是人的生理变化最

  大的几年,是学习成绩最易分化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家长如何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做到与学校积极配合,适时引导孩子快乐、健康地发展,是所有家长殷切盼望的,那么如何做到呢?笔者认为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视孩子初中阶段的家教

  观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是托儿所的家长强于小学的家长,小学的家长强于初中的家长。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初中,年龄大了,知道学习了,不用操心了。多年来,我遇到许多家长,当孩子在学习、行为方面出了问题时,讲“我交着学费,教育孩子就是你学校的事情,孩子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学校来负责”。这不是简单的责任推卸,而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了问题。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也是子女的终身老师,我国古代有很多典籍记载,当子女长大成人甚至为官一方后,父母仍坚持对子女教育、引导的责任,如东晋陶侃做了太守,当其利用职权派人将官家鱼塘的鱼送给家中的老母时,老母生气之余,将鱼原封不动退回,并写信给以严厉地批评;“梁朝王僧辨,‘年逾四十,为三千人将’,其母魏夫人还是严加管教,‘稍不如意,犹锤挞之’”。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打基础,是非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该加强。

  2、要了解孩子初中阶段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家长从孩子出生到成年期间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更是其中的关键期和困难期。家长要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初中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当孩子进入初三阶段,由于临近中考,大多数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老师和家长也抓得更紧。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少数基础差的同学,则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由于进入青春期,性机能日趋成熟,对异性由好奇而渴望接触,甚至恋慕。因此,这一年段的家长,要多进行人生观、成绩观、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调节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3、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在了解了孩子初中各阶段的特点后,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光这些是不够的,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孩子个体差异千差万别,而良好的家教环境却有共性,并且家庭教育所特有的天然性、较强的针对性、伦理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情感的感染性以及言行举止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等都是共有的。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正直,奉公守法,积极进取。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洛克,特别重视榜样在教育中作用,他说:“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榜样放在他们在眼前”,好的榜样可以催人上进,反面榜样可以将人托下水。如一个14岁的中学生在劳教所里谈到他失足的原因时,说:“平时爱看一些黄色的书刊,而这些书刊都是父母带回家的”。可见父母平时行为漫不经心的随意,都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影响。家长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尊重知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子女

  更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3.2、家庭成员和睦,邻里友好相处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3.3、注重家庭环境的育人氛围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富于美感,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有条件的给孩子单独留出一个房间,作为其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孩子在房间内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或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4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

  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4.1、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4.2支持学校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一些集体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不太支持,认为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参

  加社团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是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机会,只要将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有机的安排开,就会互不耽误,并且会互相促进,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给以支持。

  4.3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这样做,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交流。校访时,既要访班主任,也要访科任老师;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正在教学的老师,以免冲击教学。

  4.4鼓励老师上门家访对老师家访要热情欢迎,在家访谈话时,孩子是否可以在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则应让孩子离开。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要求和建议,不要轻易打断老师的话,更不要一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感到脸上挂不住,或急忙辩护,或当场打骂孩子。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也不要为了说明自己严于

  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家访后,家长应同孩子谈话,把老师家访时所讲的孩子的优点,可以扩大化地告诉孩子,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孩子上进;同时,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给孩子提些希望、建议。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孩子挨打的现象,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4.5了解、参与班级管理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会,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不要迟到或早退,以体现对学校、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会上发言不要太长,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可在会后与老师个别交换意见。家长会结束后,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一认识,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

篇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更好有效的结合

  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恰是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

  教师要改变观念,确立资源意识,尊重并珍视个性,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隐蔽一些个性的东西,而家庭生活却是孩子个性自然形成和展示的空间。同时,孩子在长期与父母的交往中,其智力的优劣与长短都会有较为充分的表现,父母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情感,对孩子会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沟通则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现实的可能。

  二、学校教学脱离生活的倾向可以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中得到修正。教育教学的校家联合互动本来就意味着校内外、课内外的沟通,这样,学校教育的非情景化就可以通过家庭教育中的生活化得以纠正。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教学要善于吸收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积累,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起点和智慧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提倡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在生活的活水中涌动起来。

  三、校家间在对孩子的要求上,要保持一致。这里的所谓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指广义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狭义的则具体学科学习的目标。在这一方面,理解的角度也有所差别,常常会出现彼此脱节,甚至矛盾、音容的情况。校家结合,使得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的了解上达成了共识,为对学生提出一致性的要求提供了前提保证。

  四、统一思想,共同教育学生。教师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对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不少长辈和父母过分溺爱,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吃苦受累,禁不起挫折的考验;另一方面,父母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旦未能达到目标,就采取强制压服、粗暴专横的手段,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些教育方式,都违背了教育规律,只有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儿童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联系家长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他们知道教育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对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时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提高了自身修养,才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统一结合起来。

  五、常抓不懈,不能临渴掘井。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应经常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这也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了解学生的表现,观察他们的动向,及时及早地发现问题,与家长一道解决问题,使教育出现在问题发生之前,而不是问题发生之后。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和家长不闻不见,缺少联系交流,等到出现了问题再和家长取得联系,商量对策,这样的教育就显得滞后,也非常被动,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学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

  六、形式多样,创设联系良机。在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过程中,学校要采用多种联系形式,积极创设联系的良机。教师可以采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访,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充分交换意见。除此之外,学校、老师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同个别学生家长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单纯只请家长“校访”来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唯一方式,而不去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情况,这样的联系形式太过于单向化,不能深入彻底地教育好学生。

  七、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评。教师在和家长的联系中,应注意与家长全面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的优缺点、学习生活与思想品德客观、真实地告诉对方。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在和家长交流时,也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又要注意到他们的闪光点。向家长反映问题时,不要只抓住学生的短处,一味地指责学生的缺点,批评学生的不是,而是要把学生的情况作全面客观地分析,肯定他们的优点,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与家长一道找出教育学生的最佳途径。而一味地批评学生,只会给家长难堪,只会让家长片面地看到孩子的不足,从而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内容、方式上进入歧途,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八、及时反馈,做好再次教育,教育有着连续性,学生身心发展也存在阶段性和不稳定性。就学生某一方面的教育问题,学校和家庭

  取得了联系,采取了行动,但还要注意这并不是教育的终止,而是要做好再次联系的准备。“学生犯了错改正得怎么样;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是否依旧很高;小孩还内向吗;下一步我们该怎样去教育孩子”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再次联系的内容。教师和家长把学生的情况相互作及时反馈,学校和家庭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把握学生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结合,其优点不胜枚举。

  总的说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联系,既能给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机会,采取最佳的教育策略,又能让家长经常获悉孩子学习生活的动态,做好教育准备。长此以往,学校、家庭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家

  访

  家访即家庭访问,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能够争取家长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此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我们看来,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作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奠基的作用。作为补充,中小学生仍有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继续接受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家长对学生仍起着关心、检查、督促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理解到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家庭教育是指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其子女施加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亲缘性。家庭成员间有一种深厚的天然的爱的感情作为动力,这种爱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影响。

  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其三,教育方式方法上具有个别性和示范性。再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辅导、审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指导、卫生保健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将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起来。

  要促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

  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在各种形式中,家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更好掌握学生情况,实行双向管理,展开班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高度重视,视为班集体建设的起点。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工作,能够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熟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实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实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学生蔡某,独生子,学习动力不足,懒散,经了解,其父母以前言及已想方设法解决其毕业升学问题,致使该生自以为是,抱有坐享其成心理,不求上进。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便主动到其家实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该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高考招生制度不允许父母包办这种做法的存有,同时也直言指出家长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经过双方分析,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

  努力下,该生的学习意识加强,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上成人专科院校。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实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杨某,个性要强好胜,重江湖义气,曾两次参与打架事件,被校记小过处分。我即于事发当晚实行家访,与该生及其父母共四人,具体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错误,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在父母面前许下诺言,改过自新。其后的确表现良好。学生麦某,学习刻苦,个性内向,成绩一度滑坡,我即时发现并在其低落时期第一时间到其亲友处了解个中原因,加以准确引导,让其道出心声“父母不在身旁,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经常思念美好的过去”,对此我首先肯定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重点指出“人不应停留在过去,更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正是把握了这个有利时机,使其既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又唤起了斗志,成绩明显回升。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却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学生曾某,个性倔强,自尊心强,少与人沟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业,家长的教育效果较差。初期,针对其特点,主动与其及家长沟通,直指缺点,效果不理想,陷入僵局。中期,改变策略,尊重该生意愿,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鼓励为主,开始形成良好情感,且能讲出真心话,形势开始好转。后期,直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效果明显,该生的自主性增强,消除对视局面,实现理解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发奋图强考入成人专科学校。

  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家长、教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学生钟某父母在外,因表现差,被定为后进生,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父母甚为担心,各方教育的效果不佳。我于是专门约其父母回来交换意见,让学生在场,将其表现细加分析,指出改正可行方案,鼓励其进步。经“三方对话”后效果有所好转,加强了平时的教导,终取得成效,该生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亦有所提高。学生麦某,家庭情况与钟某

  相似,但表现不同。该生品学兼优,其母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解该生表现,征询教师意见。我予以正确评价,使该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戒骄戒躁,更上新的台阶,又使其母满意,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是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访、信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镇、村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注重实际,加强自我约束,做到言出必行。

  家访时的内容必须要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让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言行。在实践中实现许下的诺言,确保家访的真实性,切实可行性,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使两者得以配合协调。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家访作为沟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桥梁,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又是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所以家访同时更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其内容及形式均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该如何更好地做好家访工作将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不断根据实际的需要,想方设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的目的。

篇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道德素质、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减弱,甚至被抵消。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事实已证明,社会上许多教子成功的例子都表明了:家长如果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就可以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浅谈以下几点:

  一、摆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位置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铺下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在想办法为孩子提供优越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切勿忘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教育,培养他们勤奋和独立的精神。例如:

  2.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

  学校教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毕竟接受过专业培训,作为知识传输者,在知识传递、信息收集等方面比家长更系统,科学,合理,教师更懂得如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尤其是当代学校的教师更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因为最近几年学生往往单亲家庭较多,父母在外打工(农民工子女)、靠爷爷奶奶生活的较多,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心,或受到爷爷奶奶过分溺爱,性格发生扭曲,想问题偏激,针对这样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去教育,否则适得其反。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先找他们谈心,回避他的错误,直到他从心深处接受了教师观点,再加以纠正错误,他才可以改正。

  二、教育的目标一致性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材,而学校则应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教育负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与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的基础。家庭与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影响学生思想的两个最主要外因。教育的完善性,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家庭的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了结合的根基。不仅如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得保持一致性,否则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例如:教师和家长也要经常给孩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若家长常在孩子耳边讲学习无用,久而久之孩子也接受这样的观点,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做到目标一致,观念一致。然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仍有少数家长只盯着学生的分数。为此,教师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应试图努力改变家长的分数观念,通过家长会、各种机会的谈话等,把学校培养目标、办学思想、教育观念等灌输给家长,提高他们的认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

  三、重视家庭和学校的联系

  1、重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

  --

  多数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针对这个种现象,我们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等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帮助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子女的表率。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都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有位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妈妈成天在家麻将,不仅不给孩子适当的教育与辅导,孩子正常的休息时间也得不到保障。另外那些麻将人的出言不逊也对孩子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一段时间,孩子不但成绩下降,而且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妈妈极度的反感,甚至有厌学的心理。该班教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分别从教师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给家长提出了些建议。家长认识到了这不单单是玩的问题,这种行为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她逐渐改掉了视赌如命的恶习,还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孩子成绩渐渐有了提高。在母爱的温暖下,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

  2重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要提高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光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产生足够的积极性。作为老师的我,对学生总是抱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爱和严,他们的点滴进步都是我的快乐。只要老师用言行让家长明白这一点,他们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必要性,理解严和爱是统一的。只要真情真爱,就能获得家长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让家长从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件事中都感觉到你是完全为孩子着想的,你也是信任他的,家长才会尽力合作。

  在家庭和学校联系中,教师还应十分注重对家长的信任与激励。家访时,应多采用奖励式家访,即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就去家访。与家长交谈,首先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甚至将成绩加以夸大,让家长心里有一种安慰,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家长对老师家访就是告状的误解,再以平等诚恳的态度指出孩子的缺点,阐明纠正它的重要性,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当我们真正地以平常心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产生足够的信任感时,家长才能主动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观点,进而达成共识。书面联系时,也应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归功于家长,造成学生落后的原因首先划给老师自己。如学生进步了,则这样写:“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你的支持和努力下,你孩子获得成功了!”“你可真是个好家长。怪不得孩子这么有出息。”当学生犯了错误和退步了,就这样写:“出乎意料。你孩子这次考试退步了,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他关心不够的缘故吧,今后我一定多关心指导。其实,你孩子是聪明的,只要我们家校共同努力,定会进步!”这些话,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教师对家长的信任与激励,家长参与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3、重视教给家长进行家教的方法

  家校联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然而家长毕竟一般都不是教育工作者,许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家校联系时,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家长怎样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时间集体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做个实实在在的人,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何配合和帮助学校搞好教育等;可以通过家访、通、请家长来校等方法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家长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可以被家长所接受的建议,指导家长解决问题。例如,某班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其爸爸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孩子没有母亲,因此对孩子百般宠爱。孩子夜养成许多坏习惯,不做作业,随便拿学生的东西,不爱劳动,还经常无缘无故缺课。一次,教师通过与他爸爸谈话才知,父亲对这一切都蒙在鼓里,恨铁不成钢的父

  --

  亲回来对孩子就是一顿毒打,其实这根本不解决问题,于是这位教师就把他的父亲叫到学校,一起耐心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让他回家做孩子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找到最终帮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需爷爷奶奶与教师的配合,而不是你对孩子的毒打。最后,家长的观念转变了,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这位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总之,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真正达到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省市北郊中学生物教研组

  吴举宏执笔

  --

  信息技术为21世纪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教育的手段和教学途径。而怎样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是本世纪我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现实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新的视点。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子课题。现将2001年9月启动的课题研究工作作一简要总结。

  一、课题研究工作的简要回顾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2月)

  通过自学与校本培训、自我研究与小组交流,全组人员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现在基本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作较为有效的教学课件,基本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进行学科教学。我们利用周三下午教研组活动和“市学习日”等机制,有计划组织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共同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容,革新教学设计;展开现状调查,了解学生家庭配备电脑、上网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状况,电脑和网络家庭配备率从课题研究初的10%现已上升到50%以上。这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为我们完成“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策略研究”的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验阶段(2002年3月—2003年12月)

  以“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调查相结合,个案研究和整体观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指导思想为指导,在全组人员初步掌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实际的基础上,进入子课题实验,探索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益,特别是“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关系,特别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学能力方面的研究;同时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观念变化和行为变化也作为研究容。我们将课题研究搬入课堂,以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课件制作研究,开设多媒体教学研究课。经过本阶段的研究,形成了一批质量上乘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教学论文,并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竞赛中获奖,一些课题研究成果也以论文形式公布在国家级等专业刊物上。

  3、总结推广阶段(2004年1月—2004年9月)

  目前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并准备通过网络发布、会议交流等手段,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较大围宣传和推广。

  二、课题研究使我们亲身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的效应

  桑新民教授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是文化发展中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又一次引发了教育模式的质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革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极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人们向往已久的个别化教学必然成为可能,同时合作学习将在全球围展开。“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容和方法产

  --

  生深刻影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国家教育部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原跨越式发展。以上二个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可持续地发展。因此,革新原有的学习模式势在必行。不论未来教学的模式怎样,其基本学习模式必定是自主、合作、创新的、研究性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学习的能力。过去,我们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谈的、做的和示较多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定位在辅助教师课堂讲授上,结果出现了很多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演示教学软件。这些软件的主要功能不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于帮助教师把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确实变得容易了,但是,它仍然是就知识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其结果无异于传统的教学。而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目标,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师要拓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整缚,教师想学生所想,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所学的课程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业绩。”“英特尔未来教育”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网络教学为基础,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既丰富了学习的知识,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获取信息能力。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主动地学习,创新地学习。在英特尔未来的教育模式下,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定是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可以上网查询各种所需的材料和资源,并共享资源,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页与其他同学交流共享。还可以分组协作研究,共同完成拟订的单元学习计划,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又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能,也增强了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这种具有积极的学习方式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也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所希望的。说具体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有如下意义:

  1、它将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教师不应只做课文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也不应只是被动的学习者,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学生的发展,当代学生最需要做能够发展具有个性的学习时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后,将会有效改变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形成的那种偏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学习方式,立足于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方式,是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信息

  --

  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部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2、能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在学生的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出新问题,同时也迫切希望自己能成为合作伙伴和多种问题指导者,整个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大家分头学习研究获取信息,提出不同问题,又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在上网查找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获取的信息将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学生的学习更能体现出自主性,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例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中,为获取“飞行动物”的知识,他(她)必将运用应景掌握的信息技术,查找全国各地有关,在这一过程中,他会获取许多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这一方面的知识、深化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一种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生不再是教师的附庸。他们可以决定研究的容、方向和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出充满个性的演示文稿或网页,可以给整个研究注入自己的灵感,发挥创造才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光凭教师的教都是不能学会的,探索性的教学方式可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践、去感悟,给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的场合,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进行个别化教学,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题研究使我们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不能用传统经验来看待知识发展。我们的“传统教育”注重“传道、授业、解惑”,以着重实施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的记忆或教育教学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成了课本知识或已有知识的“贮容器”。而现代教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息素质的养成,注重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力培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我创新性学习,使之成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

  在新的世纪中,学习就是对信息的掌握,而信息的最大媒体就是Intenet,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利用网络掌握信息,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这里所讲的网络教学不能等同于网络辅助教学,更不是单纯的上网教学,而是一个全新教育观念,它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以教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相互沟通、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引导、提高和补差。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正确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的容是第二位的,这对学生的在校教育、校外教育以至长远的继续教育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将完全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和学习观,虽然在现今的实际工作中是一种超前的意识,但不容置疑它是发展的方向。比如说,网络资源成为一种新颖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给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赋予了新的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网络来相互沟通,以网络的交互与反馈进行学习的评价,再通过网络信息发布来运用学会的知识。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和课件制作人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发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

  2、明确信息技术是各类学习的重要工具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一定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由于计算机本身所具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能够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特别强调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和生物学科学习相结合,不少学生为了解决学习中难点,如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个体发育、遗传规律等,都主动到网络中查找动画课件,利用BBS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创作、贺卡制作,并在活动渗透生物学知识;用word进行作文、班报编辑,通过这些途径宣传生物学知识;用WORD、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用“Frontpage”制作个人网页;利用powerpoint、flash制作交流课件,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性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①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②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③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学科甚至于其它领域。

  3、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素

  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仅仅增加一门课程,它将带来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因而也要求其它学科课程进行配套改革,实施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就是将各种技术完美地融

  --

  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与学融为一体,让技术作为一种认知的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⑴与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实现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学生可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它的容形式呈现多媒体。也就是说,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将要在适应信息网络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根本性的改革。例如吴晓波老师利用“自主学习”的教法,通过网络资源进行“飞行动物”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访问,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容,进行有意义建构性的学习。

  ⑵与学科教学模式的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老师课堂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实现这种整合后,教师将不再是教学的“主角”,而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利用电脑展示容或查询资料,最后可以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页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自己的终生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又真正解决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难点问题,从而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和创新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而传统教学又难以甚至是无法解决的能力培养问题。这种整合的基本模式为:利用internet查找资料——师生或学生共同讨论、探究——展示成果(多媒体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网页frontpage)。以上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为小组为单位。老师们还积极把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教学手段有机整合,认真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教学容,革新教学评价,师生关系诸方面都焕然一新。例如,施群毅老师2003年10月开设的“免疫”一节课,把多媒体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扩展的过程不仅仅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提高。同时,项目活动的可塑性,也提供了学生自己决定学习方向和学习容。学生们在小组协作讨论的基础上去查找网络上的有关信息,在角色扮演中相互协作,使得综合性的知识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重组,学会了交流,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也学会了使用信息工具。

  ⑶与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现代信息应用做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构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为教师选择和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就会大大增强生物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整合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有实验条件下难以完成的模拟实验,便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生物学演示效果和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学生还可以上网查资料或结合探究性学习进行社会调查,把生物学知识从课引伸到课外,这不仅将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要求。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将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更加体现出它的必要性和紧

  --

  迫感,特别是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方法、模式、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4字体:[大

  中

  小]收藏

  我要投稿

  浏览:311摘要:本文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整合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容整合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整合的实践研究,总结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有效整合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提出,传统的生物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许多生物教师对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存在一些困惑,本人在实践中也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生物学作为本世纪的热门学科,其学科发展速度、学科容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而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1、为“整合而整合”,忽视生物学科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不顾生物学科的特点,为“整合而整合”,忘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如有位教师讲“鱼的外形”一节中鱼的鳍有什么作用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生物学科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剪掉鱼鳍的鱼游动情况”的模拟实验。学生观看实验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剪掉鱼鳍,探索鱼的游动情况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感性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不能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2、追求课件的形式,忽视课件的功能

  有些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比如:在制作“DNA结构与功能”课件时,由于组成DNA的碱基共有四种,为了便于区分,不同的碱基用不同色彩表示,DNA的复制用动画展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教师喜欢在课件上插入一些活动的青蛙或不断变幻的花来增加动感,这样的课件常常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达不到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频率,忽视传统媒体的应有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使用信息技术的“文宁、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功能,忽略传统媒体。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所以信息技术要在广泛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整合点,分析信息技术的优缺点,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

  --

  时,要不断总结传统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

  4、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低层次的整合多,高层次的整合少

  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多停留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们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依靠一些生物教学软件——即课件的制作,使“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缺少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有利于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转变的全新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携手”提高的过程。

  5、课堂上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组合,但不能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用要适当和适度。如生物学科能力目标中的实验操作能力,再好的信息技术也不能代替对实物的真实感觉,也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观察。例如对青蛙皮肤的触摸,感觉湿润与凉爽;对蚯蚓的触摸,感觉其体表的刚毛等。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不能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完全用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即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适度。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

  1、与教学目标整合的实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能力。例如:生物课中“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容,教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须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设计和实施实验过程中,教师用录象记录学生操作的过程,指导完成实验的设计;学生自己用录象、照片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小组实验的过程,根据记录的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小组将整个实验的过程自己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结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学习,获得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必须的外界条件的知识。并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的科学态度。

  2、与教学容整合的实践

  在对教学容的处理上,我尝试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情景,通过课件、视频、动画、科学动态模拟等,演示微观或宏观的生理变化,加强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辅助实验教学。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通过动画课件,介绍光合作用发现史,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微观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讲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通过动画演示生长素使细胞伸长的变化;讲遗传的物质基础时,通过动画课件演示DNA的复制过程(解旋、碱基配对)、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形象演示,实现了用生动的形象信息来揭示复杂过程的目的,让实际看不到的分析性信息以形象方式呈现,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让在课堂中做不了的实验,通过科学动态模拟展示给学生,进行模拟探究,解决学生思考、理解的难点。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演示的课件、动画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的学习方法,使教学过程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3、与教学方式整合的实践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教室的网络学习环境,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情感的交互和分层教学。例如:生物学中关于遗传和变异、健康教育等容,教学信息量大,有些问题学生难于公开表达。在进行这些容的教学时,我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的方式,提供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教师将大量教学资料制作成网页形式,让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

  并就自己难于开口的问题,通过教师提供的网页查询答案,同时还可以就某些不懂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进行网络教学时,教师还给学生提供了配合教学容的检测题,包括基础性题目和拓展性胚目。学生在完成基础性胚目后,有兴趣的可以有选择地完成拓展性题目,实现真正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学生的作业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提交给老师。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传统生物教学偏重知识系统教学,现代生物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容问题化

  根据生物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四、整合实践后的收获与体会

  1、有利于促进教学容呈现方式的改革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情境,包括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但又是学生所欠缺的接近真实的经验情境,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联系的情境等,模拟荐现生物体部的变化规律和微观动态过程,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有利于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2、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虚拟的生物学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和思考的机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整合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上资源远不够丰富,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还比较差;教师本身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总之,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思想去努力实践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再实践,再总结,一定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服务。

  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中学生物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江阴市云亭中学

  吴宜军

  中学二级

  214422)

  (江阴市华士高学

  年逢

  中学二级

  214421)

  摘要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在中学生物学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文就多媒体网络教学如何与中学生物学科进行整合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教学中学生物教学

  2002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工作,2005年顺利结题,得到了与会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在这三年中,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就“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中学生物学科整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多次在生物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并多次承担了校外的公开课,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

  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

  --

  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2《生物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并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功能与特性非常有利于四大要素的充分体现,使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成为可能。

  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有效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实践

  3.1课题选择

  究竟什么样的容适合用网络进行教学?通过多次实践,笔者认为只要能找到网络教学与相关知识的整合点,那么这样的容就可以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像教材中的一些研究性课题、热点问题和开放性课题等都比较适合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第二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选修教材“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容。

  3.2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整合的思想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总结了以下一种教学模式: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反馈评价

  3.3教学程序设计(以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例)

  --

  3.3.1网络环境设计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连接和“深蓝易思”教学控制系统。

  (2)Dreamweaver制作网页型课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供学生浏览。

  (3)课件中设置“学习目标”“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国主要的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线练习”“在线问答”“BBS讨论”等栏目。

  (4)设置超级,提供物多样性知识文摘(.acca21.org./kepu/swdyx.htm)、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brim.ac./info.asp)、生物多样性保护(.yn.xinhuanet./ynnews/zt/2003/swbh/)等,以便于学生搜集所需资料,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

  3.3.2教学过程设计(见附表)

  教学体会

  4.1多媒体网络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学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2多媒体网络教学氛围轻松活泼,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过去的“被动灌输式”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学习”和“主动学习”。

  4.3多媒体网络教学给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哪一位同学都可以在BBS上发表他的问题或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加入讨论。

  4.4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从而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突破了传统课堂难以实施的“个体化”和“因材施教”等的局限。因此,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实现从班级整体教学向个体教学的转变,改变了以前那种全体学生都学习相同容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几点思考

  5.1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多媒体网络教学需要学生人手一机,所以学校必须要配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地区差异,各个学校计算机配置的数量也有很大差别,真正拥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学校还不是很多,但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普及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涉及到的许多容是通过超到外部的,这就涉及到网络的速度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多个学生同时打开一个时,就要等待很长时间,甚至打不开,所以网络速度成为制约学生收集资料的一个因素,使得上课时间利用率较低,这一点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2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

  2002年刚开始进行课题的研究时,我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多媒体网络课怎么上,甚至出现学生虽然坐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但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由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究其原因发现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涵,还没有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思想。所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转变;其次要转变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态度,要消除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抗拒和恐惧意识,去尝试了解网络教学,积极实践网络教学。

  5.3教师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电脑上网的教师人数很多,但真正掌握网络技术并能把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还是比较少的。以我校为例,我校共有教师200余人,课题组成员只有14人,还不足1/10,而且课题组成员之间水平也参差不齐。鉴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技术培训方面的力度,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只有教师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5.4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对学习者而言,要能够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知识,否则就难以进行有效的网络学习。目前的情况是各个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时较少,学生还没能系统的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所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5新的评价机制有待建立

  --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学习者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做出的,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它更多的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在网络教学中,单单采用总结性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探索一种新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不仅包括总结性评价,还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等,从而多媒体网络教学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汪忠,恩山.2001.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师大学

  [2]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3--

  附表: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校园网上建立“生物多浏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第一步

  创设情景

  样性及其保护”个人主页;

  样性”(.brim.ac./info.asp)2.引导学生访问“中国科进入学习情景。

  学院生物多样性”

  (.brim.ac./info.asp)。

  1.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学习目标。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哪些价值?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浏览相关网页,查寻有关资料,下载并处理相关信息。

  3.利用BBS与其他同学讨论相关问题,或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4.通过自学、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用word制作相关的论文或用powerpoint制作相关的演示文稿。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二步

  自学讨论

  (3)我国生物多样性具有什么特点?哪些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的动植物种类?

  (4)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5)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

  3.用深蓝易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透过“在线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第三步

  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1.

  用论文、图片等形式培养学生做适当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

  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自主构建知识的能

  --

  进行思考与讨论。

  力,形成合2.

  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作、分享式自己的知识网络,将知识化。

  反馈评价

  的学习方式。

  克服了传统课堂练习情况得不到当堂反馈的缺陷,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四步

  根据计算机反馈的在线练习完成情况,对学生问题较集中的题目,作适当的提示或评价。

  完成在线练习,有疑问的可以相互讨论或同教师交流。

  --

篇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方法

  导语:对于,家庭需要找到配合学校教育的方法,共同教育好孩子。以下是的学校配合方法,供大家参阅。

  家庭教育很重要。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适之先生一语道出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才的重要作用,其实学校教育有着和家庭教育相同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帮助孩子向上的成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站,也是孩子首先效仿的对象,青少年具有爱模仿的心理特质,因此,家长首先要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投下一个好的影象,为孩子的成长开启一盏明灯。

  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效仿的另一重要典范,他弥补了家长教育的缺乏,如果说家长教会了孩子怎么做人的话,那么老师不仅教会了孩子做人,而且还教会了孩子知识,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便是这个道理。

  然而,真正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的并不多,由于家长和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很大程度的造成了孩子开展的梯度,我想,这是需要我们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如何将家庭教育更好的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长,更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多用些心。在这里,我从家长的角度,发表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的如下见解:

  很多的家长,在孩子问其问题答复不上时,便向孩子发火,这样做是极不适宜的。孩子提问时,如果被你呵斥,必然在情感上受

  到宏大的打击,对你产生恐惧,与家长产生间隔。如果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呵斥,孩子回很失落,使孩子的自信受到严重的打击,这不利于孩子的安康开展。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提高自己的素质,答复不了孩子的问题,我们应委婉的告诉他,并为孩子寻找答案,寻找时间告诉他。

  在学校的紧张的学习状态,会被放学时的自由状态所冲淡,回家后的孩子,极易沉浸在玩耍的海洋里,这时便是家长该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了,对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的抽查,弥补了老师的范围较窄的缺乏,使孩子每时每刻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不被社会所淘汰。

  老师是孩子在学校行为的反射墙,他可以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精神及其学习状态,多与老师交流,对于解决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困难、促进孩子的身心安康开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的家长朋友,不能忘了学校及老师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也不能一味的认为单方面的教育能使孩子成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是硬道理!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很多家长做不到,尤其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家长,他们有时会把老师对孩子好的做法认为是老师在伤害孩子,我觉得这样做是。在我在华阳中学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家长,孩子犯了错,班主任老师叫孩子写检讨,孩子却逃课,此时,家长想的不是怎么找孩子并想方法教育他,而是对老师无端的指责,我觉得这样是没有素质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能纵容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毫无帮助的。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长,更离不开社会,只有三者合理有机的协调在一起,孩子的安康开展,才真正做得到位!

篇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现状与措施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

  1.学校教育起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孩子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群体教育的氛围。

  2.家庭教育起基础地位和配合作用。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明确,对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教育方法灵活,再加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效果将会更加理想,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现状

  1.父母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认识。一是只养不教或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对孩子提供优越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二是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过分溺爱、过高期望、过度激励、过多干涉。造成错误认识的原因主要包括: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学校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以应试为基本指导内容的教育,其形式往往是群体指导,而且具有学校单向输出信息的特征。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

  3.家校和谐发展缺乏换位思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非常有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很多,但据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还是非常单一的,仅仅是“家长会”、“接送孩子时和教师交流”、“家访”、“校访”等,而这些活动也是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以通报学生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很少关注、很少沟通。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措施

  1.学校应当服务家庭。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学校还要关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不仅要找到孩子发展的“最佳发展区”,而且还要找到家庭成长的“最佳发展区”,并走进家庭为家庭服务。

  2.家庭教育应注意养教结合,言传身教结合。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

  3.学校应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设置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等。每学期还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还要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此外,还要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

  5.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在素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才能增强指导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素质差异大,而且还因为家庭教育差异大。

  6.改善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方法。学校在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尊重家长的原则,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家长。二是指导家长的原则。应该承认,目前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是高了,整体家庭教育能力增强了,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个体的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篇八: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影响是助力,作为小学教育这一基础工程,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要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重要环节,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品德培养。教育学生,学校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也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以及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专门的教师,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对年轻一代集中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的教育。学校教育与一般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选择或创造一定的环境,组织一定的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系统的、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来发展儿童的智力和才能,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上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体,在培养造就一代新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要达到这一目的,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孩子入了学,虽然每天要在学校学习五、六个小时,但孩子们每天还要在家里生活,而且时间比较长,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父母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孩子的个性和行为,而且还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只是就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由于一个教师教多个学生,学生的家庭条件、性格特征、智力发展千差万别,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智力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有自身特定的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

  活中,由家长(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正规的学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家庭教育依然起着许多正规学校教育所不能起的作用。应该承认,一个人的教育是在家庭中起始的,父母是子女的最早启蒙者,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措施,家长的言行举止等等,对子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既是一种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对人的德、智、体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起到型塑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范围内,在家长和子女之间进行的,家庭成员之间一般都具有血缘关系,家庭是成员之间关系最亲密的社会团体,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尤为亲密。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而且有着十分亲密的感情上的联系。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父母的要求、教诲,以至于批评,子女从感情上愿意接受,且接受得了。只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正常,子女一般都愿意并努力以自己的言行和学习中的优异成绩取悦于父母,在有条件的家庭里,父母对子女深切而真挚的爱和望子成龙的迫切感、责任心,促使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子女的一言一行,洞察子女瞬间的情绪、情感的变化。由于父母对子女比较了解,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做到对症下药,不仅把子女的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选择得当,而且可以做到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如:1。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虽然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有教育子女的有利条件。有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家长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教育方法好,比较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庭,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所以,家庭教育不是所有做父母的都能胜任的。

  2。易感情用事。家庭教育是由家长亲自教育自己的子女,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家长有理智时,这种特殊关系就成为教育子女的有利因素,会促使家长正确地爱孩子和教育孩子;在家长失去理智时,这种特殊关系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然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四种偏向。第一种是许多家

  长往往缺乏应有的理智,易感情用事。如,高兴时认为孩子什么都好,过分地表扬,烦恼时对孩子什幺都看不惯,把孩子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甚至粗暴地打骂孩子,使孩子接受不了。这是家长们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许多家庭教育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第二种偏向是一些做父母的,明明看到孩子的毛病,也认为该管,可往往舍不得去管,怕孩子受委屈,遭磨难,因此,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不管不教。第三种偏向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让他树大自然直,知道孩子有错也原谅他,放纵他,结果使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渐养成恶习。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第四种偏向是对孩子的教育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做父母的一般都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往往对孩子要求过急,期望过高,总是恨铁不成钢。当看到孩子表现不好,屡犯错误,没有出息,不争气,孩子的实际表现同家长的要求相悖,同家长所期望的差距很大时,往往不耐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身上形成的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有许多家长还认为,管教自己的孩子是家庭里的私事,不需要像对待别人那样注意什么态度,讲究什么方法,无论怎样管教,孩子也得服从。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看到了孩子有毛病就火冒三丈,难以自制,感情冲动,打骂孩子,以致于造成子女和家长在情绪上、行为上的严重对立,使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导致家庭教育失败。

  3。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态度不一致,经常出现父严母慈,一紧一松的不良现象,孩子摸到规律,反正有人撑腰,何惧之有?特别是有祖母的家庭,祖母爱孙心切,孩子做错了事,常常出现父亲打骂,母亲护短,爷爷奶奶打圆场的情况,有时甚至发生争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察言观色,钻家长的空子,在家长面前表现不一致,这就更棘手了。

  总之,家庭教育不仅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培养孩子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庭教育基本上还是多少年来的一些常规内容,诸如要听话,要守本分,要知足,要少管闲事等等。更为有害的是许多家长常常以钱为诱饵,来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忽视理想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在脑子里装满了钱。将来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违法乱纪,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有害无益的。

  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它们各有优势,但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家庭教育有待于学校教育的指导,学校教育规律有待于家庭教育规律的补充和深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特殊教育规律丰富、发展了一般教育规律,而一般教育规律又进一步指导特殊教育规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家长并未学过教育理论,也未在学校教过书或做过工作,但他们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有一套教育子女的好经验,合乎教育原则。也有部分教师,课教得好,班主任工作也有成绩,但在家庭教育上成效不大。当然,情况是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致前提下,密切配合,扬长避短,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互不谅解,教师埋怨家长,家长责备教师,教育力量就会相互抵消以致事倍功半。尽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观点上、内容上、方法上有很多不尽相同,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和家长的目的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要各自注意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是完全可能步调一致的。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上述分析说明,对小学生的教育,不是单靠学校,也不是单靠家庭就能完成的,双方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

  (一)教师要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努力做到思想、行动一致

  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首先必须使家长和教师的认识统一。家长和教师交流情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向学校、向教师提出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家长应尽可能多地虚心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因为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给学生上课,组织各种活动,他们也很了解学生,而且教师们一般都受过专门训练,具有教育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他们有责任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只要教师和家长的认识一致,做到学校教师不断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教育孩子,把两股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就可以大大增强教育力量,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家访、校访、师访是家、校结合的基本途径

  家、校联系通常是学校教师对学生家长分别进行访问,一般应分班进行,每学期至少应对全班学生家长普访一次,少数特殊生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常家访。家访时教师可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优、缺点,学习成绩,然后倾听家长的反映和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学生某些缺点,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措施。家访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学生,以期更有的放矢、有效地教育学生。既不能报忧不报喜,也不能报喜不报忧,要运用辩证的方法,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既要使家长对教育子女有信心,又使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艰巨性,从而取得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协助,达到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家长也应耐心倾听教师询问和对学生优缺点的介绍分析,不能一听到缺点就不耐烦或为孩子辩护。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家长也要如实地告诉老师,不能为了顾面子只说优点,隐瞒缺点。从家长角度来说,不应坐而待访,应主动出访,即校访和师访。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同父母朝夕相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面前,往往无拘无束,出于对家长的信赖,其优点表现得充分,缺点也暴露得充分。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征、优缺点都了解得最清楚,正所谓知子莫若父。家长掌握的这些情况,不仅作为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的依据,还应主动提供给学校老师,让老师掌握这些情况,配合家长教育好学生。这就可以避免孩子在校搞一套,在家又是一套。如:有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而在家却复习功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有的孩子在校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争做好事,回到家里什么都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甚至做坏事等等,这些情况老师不一定知道。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表现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教师联系,共同研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孩子养成说假话的坏习惯。

  (三)召开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高效地、密切联系的有效渠道

  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最好每学期一次。在家长会上,家长可以听到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的报告;了解学校在贯彻教育方针上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了解学校的校规、班规及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家长会议,学校也可以听到家长的建议和要求,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所以,家长会议是一种促进家、校联系,共同探索教育方法的有效形式,家长会议开得好,可以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可以

  促进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协助学校教育孩子,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采用家、校联系卡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也不一样,单靠家访,次数太多老师忙不过来,单靠召开家长会,家长也很难做到细致地了解情况。要让家长随时都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老师也随时

  掌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除了采取以上三种措施外,还可以采用家、校联系卡,每周由班主任将一周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简要地写在联系卡上,周末由学生带回家,请家长看了学生一周的在校表现后,又在联系卡上写明一周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建议、意见,星期一让孩子带到学校交班主任。这就可以使教师和家长每周都能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也可避免学生说假话欺骗老师和家长,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

  不少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任凭主观意志进行教育,不是粗暴就是溺爱。有的家长忘了自己的职责,把子女的教育全部推给学校教师;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提出很多不适当的要求。在不少家庭中还存在着错误或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学校有责任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系统的教育课程,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讲座或开报告会、教育子女经验交流会等,通过学习,使广大家长提高认识,初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培养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小学教育又是基础工程,要培养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重视校内的正规教育,而忽视校外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只重视纵向衔接,而忽视横向沟通,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学校教育只有在社会整体共同协作的条件下,才最为有效。完美的教育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来构建。只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联系、合作,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才能完成育人的历史使命。

篇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将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三者既要相互配合,又要相互影响、制约。就目前社会综合情况比较看,论三者重要性当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现实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并行与发展不契合,影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的作用。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我谈一些在工作中的认识。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互制约;有效配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第一粒扣子”。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育,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对于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至关重要。

  一、理性看待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树立好榜样,有责任促使孩子朝着社会所需要的良性方向发展。古今中外的好多典型事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比如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教子美谈,论语中“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摆在家长面前令人头疼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孩子整日懒散乏力、凡事依赖他人、学习习惯养成效果差、厌学情绪浓等。这些不良现象的成因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教育这支主旋律中却存在着两种不和谐的音符:一是过分溺爱型。家长对待

  自己的孩子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如何关爱,只知道一味娇惯,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二是简单粗暴型。有些家长只抱子女成才之心切,却无教子成才之方。遇事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结果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严重者给孩子造成终身心理缺陷。

  二、正确看待学校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知识的掌握有限,只能给孩子传授一些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不可能在概念、程序性等方面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教育是最好的选择,它在孩子的学生时代起着重要作用,为孩子长大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可控的因素,教育既是实践,又是特殊环境,所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一)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求学时期获得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计划性。有计划地教育工作和教育,才能收获好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这也与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特点相吻合。(2)组织性。学校本身就是教育局组织下的一种组织机构,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在组织中并通过下级组织起来实施学校教育的。(3)协作性。学校教育总体上不是离散冲突的,而是比较协调一致的。(4)全面性。学校教育制度比较全面的教育目的、比较全面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还有一只结构比较完整和合理的教师队伍决定的。

  (二)学校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一个人脱离了家庭环境,接受学校教育,就像步入了小社会。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生活。在班级里同学之间的相处,一方面促进青少年学生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

  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班集体中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参与目标一致的学校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而了解自己、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由他人和谐共处。

  三、辩证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必备的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校培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它能配合和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家庭教育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去承担责任;而学校教育则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如何成才。二者的具体区别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环境不同。家庭是一个大学堂,需要具备多种技能与职能;学校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感染与熏陶,逐渐学会与领悟处世之道。学校教育则是根据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本质意义不同。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因学校教学任务的安排而自然确立;孩子和父母关系的确认是因家庭教育关系认定,需要履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三是教育者自身的条件不同。

  社会赋予教师的唯一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虽然是孩子的养育者和教育者,但并不是专职教育工作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职业训练。

  四是根据不同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是根据党的指导方向与方针进行制定的;而家庭教育目标是父母共同制定的,根据父母的兴趣爱好。

  四、家庭教育应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一)加强德育,注重做人

  欲成才,先成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以德为先,德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一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注定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着手,指导孩子逐步识别、形成属于自己的优秀品德。

  (二)塑造偶像,亲师信道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作为孩子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在内心深处塑造一个值得自己尊敬的教师形象,确立教师重要地位、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面对家长和学生,每位教师最需要的尊重就是得到学生家长双方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要以身作则尊敬老师,给孩子做好表率。“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拉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老师通过孩子也会增加对家长的满意度,培增效应自然产生。

  (三)主动配合,参与辅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工作的有力助手与必要补充,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不应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推卸管教孩子学习责任,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孩子成绩好坏、学习习惯的好坏不闻不问;自己只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不管工作任务多么繁重,工作时间多么紧张,都应当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配合学校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教学活动。

  (四)端正观念,虚心请教

  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模板,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和老师教学工作。由于种种原因,面对培养孩子这同一任务,家长应主

  动向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思想看齐,避免在培养孩子道路选择上出现方向性错误。

  专职教育事业,教师一般有着比家长丰富的科学的教育方法,珍贵的管理经验。家长应虚心向老师请教,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借鉴管理孩子的经验,营造舒适的育人氛围,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实践证明,家长与学校配合越好,老师的教育效果就会越好。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真正合拍和落实,为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和谐的成长和成才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齐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教育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1]解秀芬.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关系[J].速读,2016.6.30.[2]朱晓凤.家校联合,共促学生身心发展[J].新校园(上周刊),2014.1.10(6).[3]方华.家校共育赢未来——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4(1):4,8.

推荐访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庭教育 配合 学校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