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3篇)

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3篇)

时间:2023-06-25 12:40:06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依据“这一本”特征

  推进整本书阅读

  作者:陈建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2年第03期

  名著阅读推进课,也可以说是过程指导课,这类课是贯串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的。相应的策略方法用于课堂指导,使得阅读的质量更高,学生的思考也会有一定的深度,超越学生自己的原生态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这一本”特定的名著作品,一定要依据“这一本”小说的类型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阅读指导方法,进而实现有效的导读。笔者在执教《儒林外史》名著阅读推进课时,充分考虑到了其类型特征,运用“这一本”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去组织教学。依据《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连环短篇”),分章节列举指导内容;依据《儒林外史》的人物特征(八股文士),巧用“任务单”把握形象;依据《儒林外史》的主题特征(讽刺作品),引发学生多元思考。

  一、依据结构特征,分章节列举指导内容

  《儒林外史》结构为“连环短篇”,具有短篇小说的性质。《儒林外史》是通过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并在人物之间的不断转换与衔接中缀合而成。例如:第1回:王冕传;第2-4回:二进传;第5、6回:二严传;第7、8回(上半回):王惠传;第8(下半回)—12回:二娄传;其中第十回、十一回插入蘧公孙传;(由名士转入选家)第13-15回(上半回):马二传;第15(下半回)-20回:匡超人传……读《儒林外史》其实可以当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来阅读。依据“这一本”的结构特征,教師对《儒林外史》进行了结构或内容上的切分,分章节列举指导内容。这节名著阅读推进课的课题是《匡超人的淳朴与蜕变》。

  这节课指导学生阅读范围是与“匡超人”相关的第十五回到第二十回。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阅读第十五回到第二十回,通过匡超人形象分析,进一步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意义;2.自己尝试分析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探究其讽刺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探寻匡超人的人生轨迹,探究其变化的个体及社会原因;2.从匡超人的人生变化中探寻文本的社会价值与讽刺意义。

  当然,在分章节列举指导前,不能忽视人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结构、人物关系有个整体的建构。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结构,探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依据人物特征,巧用“任务单”把握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塑造出的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吴敬梓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勾画出一位淳朴的农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任务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实现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推动。课堂上,教师巧妙设计了“人生轨迹”“匡超人的朋友圈”两种表格任务单,引导学生提取要点、整合信息,从整体上对匡超人的人生经历和变化形成初步感知。课堂教学片断如下:

  片断一

  师:老师按匡超人的人生轨迹,把他活动的空间或者说是场景罗列出来,请大家仿照示例,把对应情节归纳进来,并说说从中你感受到怎样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下面表格。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出示表格: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师:在杭州郊外城隍山,匡超人在柴行里记账的工作丢了后,在街上摆摊拆字,与马二先生相识,并得到马二先生的资助。这时,他给人初步的印象是为人本分、待人诚恳,勤学,乖觉。请大家按他活动的空间或者说是场景,概括主要情节,并简要分析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

  生:在家乡温州乐清,匡超人侍奉生病的父亲,一边做小本生意,一边读书。发生火灾时,先救父亲。这可以看出他孝顺、任劳任怨、有担当。

  师:确实这样,匡超人能承担家庭责任,撑起一个家,对父母十分孝顺。在家乡乐清,还有没有其他情节?

  生:村里失了火,他家房屋烧成了空地,就借住在和尚庵里,仍边做生意边读书。后来得到了知县赏识和资助,考上了秀才。他很勤奋,很用功。

  师:在杭州郊外城隍山和家乡温州乐清,匡超人的性格品行都是值得称赞的。大家再看看在杭州文翰楼这里,有什么情节故事?他又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生:知县被革职摘印,匡超人也受到连累,到杭州避祸,结识了景兰江等所谓的名士学写诗歌,编选优秀科考试卷集。帮助潘三爷(老乡)改写婚书,拿到了不该拿的银子;替他人代考,拿到更多银子;在潘三爷的撮合下,入赘郑老爹家。我觉得他有聪明、肯学的一面,但也有投机取巧、见钱眼开、没有廉耻、利益为重的一面。

  师:依据情节,肯定了他聪明肯学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他投机取巧、利益为重的特点。同学们再看看在京师和回杭州取结时有什么的情节?

  生:恩师李给事中,就是过去知县,在京城帮他入太学,后来匡超人考取教习。他隐瞒了自己的婚史,又与李给谏的外甥女辛小姐结婚了。足可以看出他很虚伪狡诈,攀附权贵。

  生:回杭州取结时,第一位妻子去世,回家改规矩。旧友景兰江找到他,要他去看望在监狱的潘三爷,他推脱了。回京的船上,匡超人遇到了牛布衣,并吹嘘自己的才学高超与牛布衣吹自己曾经选书。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虚伪,冷漠,忘恩负义,喜欢抬高自己,很虚荣。

  师:依据活动的空间或者说是场景,同学们很快抓住了第十五回到第二十回有关匡超人的故事情节,这个方法有助于梳理故事情节。在把握好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片断二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匡超人的朋友圈,看他成长过程中受到哪些人的影响,发生了哪些变化。大家可以参与下面的表格来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我觉得马二先生对他帮助很大,资助他回乡。匡超人很感激他,三次流泪,改变了他的命运。匡超人回家后能照顾生病的父亲,经营小本生意。

  师:马二先生的资助确实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不用再在外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家还有了本钱做小生意。还有没有其他人对匡超人有影响。

  生:我觉得潘老爹对匡超人的影响也很大。潘老爹先是把他推荐给李知县,后又把他推荐给潘三爷。匡超人对潘老爹是很感激的,有了他的推荐,匡超人的人生才发生了改变。

  师:潘老爹这个人物对他的内心的影响,除了感激,你觉得还有什么影响?

  生:我还没有想到其他的影响。

  师:潘老爹推荐的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接触到这些人,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在他的潜意识里,钱权占有绝对分量。同学们再看看潘老爹推荐的两个人对匡超人有什么影响。

  生:我说一说李本瑛知县,他见到匡超人用功读书,很是赏识,资助他去考试,确保匡超人秀才考试第一名;知县复任、升官后提拔匡超人,在京城帮他入太学,后来匡超人考取教习,还把外甥女嫁给他。这个人确实改变了匡超人的命运。这也让他认识到依附权势的重要。

  生:如果知县让匡超人认识到权势的重要,那么我认为潘三爷则是让他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潘三爷让他改写婚书,又让替他人代考,都拿到不少银子。在潘三爷的撮合下匡超人入赘郑老爹家。潘三爷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师:对于潘三爷这样的人,我们在这里就不称他“潘三爷”了,就称“潘三”。(生笑)李本瑛知县和潘三对匡超人的影响确实是最大的,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认识到权势和金钱的重要。尤其是潘三,他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匡超人从他那里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可以说在潘三的影响下,匡超人发生了质的改变。

  师:匡超人的朋友圈里还有一群所谓的名士,景兰江等人。他们对匡超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我认为匡超人到了杭州,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这些人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追求功名富贵。他们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意图侥幸可以名利双收。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这个时候的他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了。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班假名士的真实目的的?

  生:书中景兰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这些人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就是想找一条“终南捷径”。

  师:读书读得很仔细。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匡超人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当然,匡超人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的出现,比如父母、哥哥、三房阿叔……这些人也或多或少对他有影响。关于表格的内容,我认为同学们要多思考,主要是敢于去做,去行动,去落实,答案不是最重要的。

  表格任务单不同于一般的练习,起着引导、点拨和启发的作用。“人生轨迹”表格是以匡超人活动的空间或是场景为坐标,引导学生梳理与匡超人相关的重要事件,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匡超人的朋友圈”表格引导学生梳理匡超人成长过程中受到身边哪些人物的影响,找出匡超人前后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后面分析匡超人变化的原因提供参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种思考路径,只注重学生的思考,不追求标准答案,这也为学生阅读其后的章节提供了范例。表格任务单的呈现,使得教学的环节更加简约,教学的内容更加精简,保证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三、依据主题特征,引发学生多元思考

  对主题的理解是小说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内容。《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他在小说中以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写尽了特定时代的特定人情百态,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态。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匡超人变化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促使匡超人变化的种种原因,进而探究小说的主旨,阅读过程层层推进,不断走向深入。在分析匡超人变化的原因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不管是哪种理由,教师都能引导学生依据文本上的例子作为证据。课堂片断如下:

  师: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好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程。大家根据表格的内容,我们一起讨论分析匡超人性格变化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认为,匡超人之所以变坏,主要是他结交的朋友不对。为什么这么说?你看第二次到杭州之前的他,那么淳朴,孝敬父母。自从他结交了景兰江等那群所谓的名士,尤其是那个潘三,就是他把匡超人带坏的。

  师:这些人的影响我们刚才在研究他的朋友圈时讨论到了,你们能不能概括总结一下?

  生:他人的影响会改变一个人的品性。

  师:(板书:他人)除了他人的影响,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与他们小组不同。我们认为,是他自己修养不够,虽然他开始给我们的印象是淳朴、本分,孝敬父母的,但是,本質上还是有问题的。你看马二先生问他为何在此拆字谋生?他向马二先生哭诉自己不幸的遭遇;当马二先生问他可曾想读书上进,他又掉下眼泪。可见其希望引起他人同情。并且,他说自己现今衣食缺少,没有本钱读书上进。可见他一直有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的追求。

  生:书中描写了他的事亲孝顺的行为,但他并非真的孝顺。父亲明明反对他“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可是,当他的恩人李知县“坏了”(出了事)被摘了印,他不得进去,就回到家,并且很快躲避到杭州去了。

  生:他为了结交那些所谓名士,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

  生:我觉得马二先生对他帮助很大,资助他回乡。匡超人很感激他,三次流泪,改变了他的命运。匡超人回家后能照顾生病的父亲,经营小本生意。

  师:马二先生的资助确实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不用再在外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家还有了本钱做小生意。还有没有其他人对匡超人有影响。

  生:我觉得潘老爹对匡超人的影响也很大。潘老爹先是把他推荐给李知县,后又把他推荐给潘三爷。匡超人对潘老爹是很感激的,有了他的推荐,匡超人的人生才发生了改变。

  师:潘老爹这个人物对他的内心的影响,除了感激,你觉得还有什么影响?

  生:我还没有想到其他的影响。

  师:潘老爹推荐的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接触到这些人,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在他的潜意识里,钱权占有绝对分量。同学们再看看潘老爹推荐的两个人对匡超人有什么影响。

  生:我说一说李本瑛知县,他见到匡超人用功读书,很是赏识,资助他去考试,确保匡超人秀才考试第一名;知县复任、升官后提拔匡超人,在京城帮他入太学,后来匡超人考取教习,还把外甥女嫁给他。这个人确实改变了匡超人的命运。这也让他认识到依附权势的重要。

  生:如果知县让匡超人认识到权势的重要,那么我认为潘三爷则是让他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潘三爷让他改写婚书,又让替他人代考,都拿到不少银子。在潘三爷的撮合下匡超人入赘郑老爹家。潘三爷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师:对于潘三爷这样的人,我们在这里就不称他“潘三爷”了,就称“潘三”。(生笑)李本瑛知县和潘三对匡超人的影响确实是最大的,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认识到权势和金钱的重要。尤其是潘三,他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匡超人从他那里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可以说在潘三的影响下,匡超人发生了质的改变。

  师:匡超人的朋友圈里还有一群所谓的名士,景兰江等人。他们对匡超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我认为匡超人到了杭州,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这些人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追求功名富贵。他们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意图侥幸可以名利双收。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这个时候的他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了。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班假名士的真实目的的?

  生:书中景兰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这些人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就是想找一条“终南捷径”。

  师:读书读得很仔细。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匡超人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当然,匡超人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的出现,比如父母、哥哥、三房阿叔……这些人也或多或少对他有影响。关于表格的内容,我认为同学们要多思考,主要是敢于去做,去行动,去落实,答案不是最重要的。

  表格任务单不同于一般的练习,起着引导、点拨和启发的作用。“人生轨迹”表格是以匡超人活动的空间或是场景为坐标,引导学生梳理与匡超人相关的重要事件,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匡超人的朋友圈”表格引导学生梳理匡超人成长过程中受到身边哪些人物的影响,找出匡超人前后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后面分析匡超人变化的原因提供参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种思考路径,只注重学生的思考,不追求标准答案,这也为学生阅读其后的章节提供了范例。表格任务单的呈现,使得教学的环节更加简约,教学的内容更加精简,保证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三、依据主题特征,引发学生多元思考

  对主题的理解是小说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内容。《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他在小说中以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写尽了特定时代的特定人情百态,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态。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匡超人变化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促使匡超人变化的种种原因,进而探究小说的主旨,阅读过程层层推进,不断走向深入。在分析匡超人变化的原

  因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不管是哪种理由,教师都能引导学生依据文本上的例子作为证据。课堂片断如下:

  师: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好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程。大家根据表格的内容,我们一起讨论分析匡超人性格变化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认为,匡超人之所以变坏,主要是他结交的朋友不对。为什么这么说?你看第二次到杭州之前的他,那么淳朴,孝敬父母。自從他结交了景兰江等那群所谓的名士,尤其是那个潘三,就是他把匡超人带坏的。

  师:这些人的影响我们刚才在研究他的朋友圈时讨论到了,你们能不能概括总结一下?

  生:他人的影响会改变一个人的品性。

  师:(板书:他人)除了他人的影响,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与他们小组不同。我们认为,是他自己修养不够,虽然他开始给我们的印象是淳朴、本分,孝敬父母的,但是,本质上还是有问题的。你看马二先生问他为何在此拆字谋生?他向马二先生哭诉自己不幸的遭遇;当马二先生问他可曾想读书上进,他又掉下眼泪。可见其希望引起他人同情。并且,他说自己现今衣食缺少,没有本钱读书上进。可见他一直有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的追求。

  生:书中描写了他的事亲孝顺的行为,但他并非真的孝顺。父亲明明反对他“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可是,当他的恩人李知县“坏了”(出了事)被摘了印,他不得进去,就回到家,并且很快躲避到杭州去了。

  生:他为了结交那些所谓名士,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

篇二: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作者:陈森扬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1年第08期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任务群学习之一。该任务群中明确提出:“注重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的阅读知识点,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整本书中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呐喊》的阅读中,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单”的方式,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任务单”;整本书阅读;《呐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注重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求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需要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了高效地完成这项任务群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注重整合知识,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形成一定的任务导向,设置一定的“任务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所谓的“任务单”就是“学习单”或者“助学单”。它是基于整本书具体内容,对其进行项目开发。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阅读有单可依,有章可循。整本书阅读如果以任务单为导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走进作品,从而有效思考,进而乐于表达。在此,笔者结合高一年级整本书的必读篇目《呐喊》,谈一谈以任务单的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作品篇幅短小,独立成篇,集中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展示出了中国国民的状况和社会现象。高中生开展《呐喊》整本书阅读,可以体会中国社会大半个世纪国民的艰辛生活,体悟下层民众辗转挣扎的生命印迹,以及引发对时代和国民的深广忧思。高中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加上鲁迅作品语言的冷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难以理解人物的精神实质,品味不出时代的悲剧性。教师在实施《呐喊》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观念错误。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整本书阅读就是简单的课外阅读,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间上明显欠缺,阅读的任务布置明显不足。长期下去,整本书阅读就变成了一纸空文。2.大量的习题取代了阅读。在进行《呐喊》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以题代讲甚至印发相关的简单习题给学生背诵,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变成了简单的答题。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成为了被动的接受,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整本书阅读效率低下。3.缺少系统的阅读设计。部分教师意识到在整本书阅读中自己的主导作用,设计了“任务单”,但是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整本书阅读的“整”字得不到实施。基于以上问

  题,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意识到整本书阅读的整合功能,注重整理相关知识点,有序设置“任务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设计自主性学习任务单,将任务交给学习者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有通过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促使学生从他主、他导和他律,转向自主、自导、自律。

  整体把握,提玄勾要,设置自主学习单。鲁迅先

  生在《呐喊》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状况。小说中以短篇小说为主,并且独立成篇。但是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师需要注重整本书阅读的整合功能。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的时候,开设以下自主性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整合相关信息,形成整体的阅读脉络。具体如下:1.阅读《呐喊》,梳理出书中每一篇的主要情节,并且简要概括。2.依据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按照篇章、事件发生之地、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手法、主要意图制作表格,梳理文脉。3.围绕一个主要的主题,选择其中任意四篇文本加以佐证,写一篇评论文。三个自主性学习任务都是基于文本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梳理出每一篇作品的情节,概括出主要的人物形象,初步说出作品的意旨。同时任务3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注意整本书前后之间的联系。比如,有的学生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发现《呐喊》一共有14篇小说,但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上却只有三处。一处为鲁镇,一处为北京,还有一处没有明确的地点。作者叙述的脉络从京城——S城——鲁镇——故乡。这似乎是鲁迅先生有意而为之,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明确专题阅读的主题。于是,学生纷纷确定自己的主题,像“我心所归”“故乡,心灵栖居地”“城乡差距”等等,这样就为有效进行专题阅读奠定了基础。总之,教师通过设置自主性预习单,使学生阅读的时候更有方向感,更有针对性,使其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

  二、设置问题性学习任务单,引发认知冲突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要在学习任务单的驱动下,促进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深入探讨和把握,激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迁移。

  首先,以主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学习。为了深度理解《呐喊》整本书的内涵,教师需要在学生自选主题的基础上,确定专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有意识地进行前后信息的比对和反思,从而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这其中,教师需要巧妙设置主问题,形成问题链,以点带面,切中要害。比如,笔者在对《呐喊》进行深度研讨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较为感兴趣,却说不清楚“看客”的真正内涵。笔者依据学情,要求学生梳理有关人物,并且设置了以下问题:1.你认为《呐喊》作品中哪些人物是看客?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2.用一句话给看客下定义。3.梳理看客形象,写一写他们身上的共性特征和差异特征。4.探究造成中国看客这种卑琐性格特征的根本原因?5.查阅资料,探

  究鲁迅先生描写看客形象的真正意图。三个主问题主要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形成了问题链,阐释了看客形象的特征以及存在的意义。

  其次,筛选问题,形成中心问题,深入探究。比如,在《呐喊》看客专题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整理出专题阅读中学生产生的新问题,从而进行小组交流,形成有价值的中心话题。教师以此来设置深入阅读的学习任务单。比如,学生在上述主问题4的基础上,设置新的问题。具体如下:1.中国社会为何会有这么多看客?他们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在现在的中国,有没有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鲁迅现实对看客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与鲁迅《〈呐喊〉自序》一文所说的“梦”“希望”是不是有矛盾?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不断地挖掘文本的细微之处,探寻看客心理形成的原因,以及鲁迅先生描写看客的真正意圖。比如,有学生发现:中国的看客主要是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压制和钳制下产生的,谁反抗,谁就会被送上断头台。同时中国国民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冷漠无情的看客也就应运而生,就连《孔乙己》中那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也一天天地嘲笑起读书人孔乙己。加上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国民天生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鲁迅先生通过写看客,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呼救出他们的灵魂,疗救其精神。

  三、注重实践性任务单,展现学生个性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需要将学生知识转化为阅读实践,全面提升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呐喊》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任务单。具体如下:1.选择《呐喊》中的小说,将其改编为课本剧。2.研读《阿Q正传》,结合相关情节,以“国民改良倡议书”为主题,选择其中的人物,给其写一篇劝谏信。3.选择《呐喊》中的一个女性主人公,依据其特点,对其进行一次人物访谈。4.为《呐喊》中的看客建一个微信群,为这个群起一个名字,突显主题。这样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体味阅读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要从整体到局部,设置各类有效的学习任务单,从而让整本书阅读目的更明确,阅读价值更显著。

  [作者通联:江苏江都中学]

篇三: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借助任务单,读好整本书

  【关键词】任务单;整本书阅读;评价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相比,费时费力,阅读内容繁多,阅读文本复杂。若教师不采取合适的点拨策略,学生收获的只是一堆碎片化的故事。现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分享借助任务单读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按需定标,制订计划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标,做好阅读计划。

  (一)高屋建瓴,纵览阅读要求

  读整本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基本要求:把握情节(基点——写了什么)、精读人物(重点——怎么写的)、明确主旨(难点——为什么写)、追问价值(生长点——意义价值何在)。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明确方向。读整本书时学生需获取的信息或应完成的任务如图1所示。

  指导学生关注出版信息,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阅读支持,培养学生对细节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辨别能力,提高对一本书的鉴别水平,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首发于1876年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名著,国内数十家出版社发行了数十个版本的译著。结合教材,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俞东明、陈海庆翻译)。

  (二)提纲挈领,制订读书计划

  阅读计划是读好一本书的基本工具。当阅读目标真正成为学生想要达到的目标时,学生会以最大的动力去克服各种困难,读好整本书。为此,笔者基于“成果—目的—行动”的计划模式,要求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劃并及时记录(如图2)。

  二、聚焦人物,品味文本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反映儿童生活、充满童趣的小说。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本书。它在六年级下学期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怎样在学完课文后有效激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内驱力,使学生获得常读常新的阅读体验呢?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因此笔者聚焦人物设计任务单,引导学生精准阅读整本书。

  (一)梳理人物关系,厘清故事线索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外国经典名著,书中除了主要人物汤姆,还出现了汤姆的姨妈、弟弟、同学等众多人物。外国人的名字难读难记,且容易混淆,若不厘清这条线,它们就会成为阅读的绊脚石。

  汤姆是主角,自然位于人物关系网的核心位置,其他人物则围绕主人公汤姆有序出现。当学生在纸上写下一个个人物的名字,再通过阅读加上自己的理解,画出主要人物的面孔时,小说中的人物在他们心中也就有了独特的印记。学生再依据其他人物与汤姆的关系、发生的事件,将其用短线连接起来,并在短线上作简单的说明,这样散落在一本书中的人物就串联在一起,复杂的人名、多重的人物关系一目了然(如图3)。以此为基础,学生就能梳理出小说是以汤姆·索亚的传奇式经历为主线,以汤姆和

  波莉姨妈、贝琪·撒切尔、哈克贝利·芬、印江·乔四个人的关系为线索来展开情节的。

  以人物为中心,串起小说主要情节,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和全局性,达到精准阅读的目的。同时,这为学生阅读《青铜葵花》《三国演义》等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篇幅更长的小说提供了高效的方法,也为撰写小说梗概厘清了思路。

  (二)体验历险过程,解决人物困难

  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容易被汤姆的一系列冒险情节深深吸引,但只读特别精彩的描写,往往会遗漏小说中许多前后呼应、具有因果关系的细节。读精彩的冒险故事时,若不了解原因和结果,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设计“帮助主角解决困难”的学习任务单,可帮助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如图4)。首先有助于学生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步一步揭示故事的内核。其次让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解决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参与冒险时会怎么做。“墓地历险中,在目睹杀人事件后,汤姆思绪万千。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你们的这些办法和汤姆的处理方法比起来是不是更完善?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教师的一个个追问巧妙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再次阅读,深入思考,跟着汤姆一起历险,一起成长。

  (三)分析心态变化,感受人物内心

  《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语言描写非常生动。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让一个机灵顽皮、喜欢冒险、聪明

  勇敢、有正义感、讲义气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更多面、更立体的汤姆,笔者设计了分析人物心态的任务单(如图5),帮助学生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深入挖掘其产生的原因,探寻人物形象背后的秘密。

  历险故事不仅让学生心生向往之情,而且引发学生思考:从汤姆和哈克到鬼屋寻宝,与贝琪在山洞迷路等事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冒险的汤姆,“冒险家汤姆”的背后是什么?从汤姆厌学,无奈刷墙却战绩辉煌,忙着打仗和恋爱等事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叛逆的汤姆,“淘气包汤姆”的背后是什么?从汤姆在法庭上指认杀人犯,替贝琪挨皮鞭等事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的汤姆,这背后又表明了什么?交流时,教师把重点放在汤姆的性格上,用一个个问号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原来汤姆的背后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时教育的批判,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也许这个汤姆就是作者马克·吐温。

  三、展示分享,多维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成效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评估。

  (一)分享交流,评价学习成果

  学生的阅读成果呈现形式多样,既可以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也可以展示某种行为或艺术作品。抱着“教是最好的学”的姿态,教师引导学生以“老师”“分享者”“作者”等角色输出成果,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评

  价的方式也可灵活机动。如完成学习任务单,展示交流;写读后感,教师批阅;交流推荐一本书,同学评议;等等。图6为一名学生写的“好书推荐”。

  实践证明,读完同一本书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多元评价学习作品,一能促进学生把一本书读到最后一页,而不是半途而废,二能让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学习,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现实生活对话,完成文本互动,提升整本书的阅读效果。

  (二)设置任务,测评阅读能力

  参照国际测试及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能力的测试维度,笔者从两个方面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情况进行测评:一是阅读能力,包括提取信息、整体感知、作出解释和评价等方面;二是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问题解决等内容。测试任务如图7。

  (三)自我反思,评估阅读素养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结合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阅读素养进行评估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评价内容如图8。

  综上,整本书的阅读需要精读、泛读的灵活转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衔接,校内阅读与居家阅读的融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整合。為读好《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师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识全书—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输出展示—拓展延伸。这样避免了过度结构化,保持了教学的弹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阅读和拓展学习留有充足空间。在整个教学和阅读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助学者。任务单

  则是学生自主阅读最合适的支架。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经典著作,其文本所能提供的心理空间足够大,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安放自己的精神。每一个学生只要能沉浸在文本之中,必能唤醒和激发思想的动能以至本能,进而求真、向善、臻美。

推荐访问: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本书 阅读教学 推进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