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7篇)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7篇)

时间:2023-06-25 11:55:06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困境及自主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考虑到我国农村教育的边缘性、落后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成为教师管理者与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人们纷纷从政策、制度、经费、管理、评价等多种角度提出若干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上述政策、制度、经费、管理、评价等对于教师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他者”的视角,且属于相对宏观的层面,它们的落实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把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寄托在教师个体身上。由此,教师自主性的专业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它作为内因,决定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本文将在分析目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困境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群体专业发展的自主策略。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困境

  当前,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成长的原因及为其专业发展所提供的制度保障还不到位,不仅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1.发展意愿不足

  发展意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动机”,是教师自主专业

  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事实上,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普遍不足。一方面,由于中国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一点在苏北农村体现得更为明显。相应地,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城市教师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生活负担也相对沉重,这让许多农村教师视工作为养家糊口,产生混日子的心态,更无“专业发展”之念想。另一方面,尽管现代化的推进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长期身处农村的教师会不可避免地习得或多或少的“小农意识”,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上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习惯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上课、批作业、改考卷,满足于完成任务、不出乱子,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度与敏感力,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长此以往,就使得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探究、反思、创新意识,发展意愿也渐行渐远。

  2.发展定位不清

  发展定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盘”,它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要达到何种目标,以何种路径去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有些农村教师因为评职称、提工资等实际利益的驱动,也努力通过自考、成教等途径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这些举动看似“专业发展”,实则陷入误区,背后体现出的问题是许多农

  村教师混淆了“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2]。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所学所教的学科知识水平的增加,而教师职业专业发展则是把教师职业看作一门专业,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等方面的提升。师范教师以及基础教育几十年的生动实践已无可辩驳地证明: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不在于其学科专业水平有多么高深,而在于其是否具备胜任教师职业的相关理论与经验、知识与技能,而这些恰恰是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真正需要丰富和提高的。

  3.发展方法欠缺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如果缺乏有效的方法手段,必将严重制约其专业成长。一般而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相反的路径。“自上而下”就是教师将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技艺;“自下而上”就是教师将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个人知识加以提升,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琐碎、繁杂,许多事务性工作占据了他们生命的绝大多数时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挖掘、梳理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何在平淡无奇的教育经验中找寻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便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但事实上,许多农村教师并没有掌握有效的促进专业发展的方法手段,使得那些包蕴丰富发展意义的教育

  教学经验没有被充分利用,宝贵的经验由此沦为简单的经历,专业发展也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

  二、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农村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为其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也需要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掌握专业发展的策略方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1.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均是被动的,他们普遍存在自主发展意愿不足的问题。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绩效薪酬或更多的社会认同,往往被既定的“游戏规则”牵着走,被动地遵从某些标准或要求。为了改变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方式,教师主动性专业发展的概念渐渐被提了出来。其具体表现形态主要有“教师自我引导发展”、“合作或联合发展”等。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化强调其专业发展要依靠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要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要求[3]。而适应这一要求,成为一名“自主发展型”的教师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烈呼唤。

  为了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实现主动性专业发展,农村教师应有一些观念上的转变或更新,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职业态度的转变。即将教师职业当作一

  门专业看待,而非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其次,教师角色形象的更新。即突破传统意义上单向度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承者形象,树立“教、学、研”三位一体的立体角色,以教促学、以学促研,以研提升教与学的品质。如是,才能使农村教师在主观上摆脱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而获得更加广泛的专业自主性与专业创造性。这样,专业发展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痛苦过程,而成为个体主动积极参与的幸福的成长过程。

  2.丰富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与生长点。根据相关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教师所教所学的某一特定学科的专业学科知识,如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二是教书育人知识:包括如何教育以及如何教学两方面,指教师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教材教法方面的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内隐性的知识资本与无形资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时迸发出的一些具有智慧与灵性的教育机智,即是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四是文化科学知识:现代社会信息通达,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异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教材”上,而应该向“用教材教”转变,这就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明晰知识演进的脉络、洞察知识之间的关联、发现知识与生活的交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智慧的启迪、素质的提高,都是建立在教师文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刻之上的。

篇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1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知识和理论,通过反思与实践,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实现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下面我就自己的专业成长,说一下完成情况。

  一、强化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对待事业要爱岗敬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为人师表。这四个方面是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的要求。一直以来我都严格围绕这四点要求自己,平凡,我要不为工作所累,无怨无悔,脚踏实地地当一只红烛;伟大,是我从事的工作本身是教书育人,我要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只有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有保障。

  二、加强学习、实践,促进专业成长

  从听课、备课到上课让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实践对我成长的巨大作用,我深深知道,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为此,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年来,阅读了《爱的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集》、《课程与教学论》等近十本教育理论著作,并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我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视角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阅读习惯。经常与同事展开教育思想讨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艺术,要上好每节课不下功夫是不行的。所以我从听课入手,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回来和有经验的老师反复讨论交流,从中找出优缺点,自己备课时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吸收。我知道自己经验不足,水平有限,但我喜欢学习不怕别人来听课,学校每次组织的公开课我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让信息技术合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后我认真听取各位老师建议和意见,并做好总结。

  三、反思让我不断成长

  教学反思的价值在于诉诸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进行改造和提高,所谓和改变世界联系起来。教学反思不仅需要将结果反馈于教学实践,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而且,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为进一步反思提供条件和准备。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要尽快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我们应该善于反思,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时时注意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每一次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通过不断总结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在解决矛盾中促进发展。我坚持写教学后记,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力争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以上是我所作的个人专业成长小结。学无止境,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2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给我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教师承担着培养各种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等许多重任。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他们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评价观念,注重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教师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1.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教师承担着培养各种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等许多重任。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他们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2.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改变评价观念,注重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教师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3今天听了两位名师教育教学经验介绍,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潮起潮伏,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从全新的视觉角度审视“我”、“教师”这个职业,好多以前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我收获的是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

  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

  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

  爱,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爱,可以让孩子更自信。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献出一点爱,时时、事事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丽。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我想,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宽容的心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要不断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与同事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通过交流,教会我作为人师者,在工作中如何追求与奉献,在生活中如何投入与面对,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也让我学会自省,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回过头来看过去。我愿意做“教师成长”中的一名成长教师。我想,不只是我,我们全校许多同事都将在这次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

  以前我常忽略这样或那样的事情,通过学习后,让我了解到了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日益成长。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4我很荣幸这几年能参加学生组织的校本培训,开展一年来,给我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教学方式多样化。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收获: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每天我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同事共同面对课改在教学的实施中带来失败的困惑。经过一年的实践,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法有了突破,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已经形成。在钻研教材中,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境地。

  新课程倡导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已经落实到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浓,逐步从“要我学”的心理向“我要学”的欲望转变。

  二、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课堂竞赛游戏,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的游戏中。如:在进行话题学习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是创意搭档;在巩固新授内容时,设计各种擂台赛。

  三、校领导积极聘请专家来校讲座,提供理论支柱。

  一年多来,专家们多次对我们进行新课程教改理论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提出了许多在教学中的困惑与专家进行探讨、交流。进而帮助我们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次,师大的专家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课前,我对此做了精心准备,反复推敲,研究教法,课后,专家对我上的课给予了好评,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校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

  四、自我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材料。

  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总之,经过一年来的教学,在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我虽然取得了一些点滴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扎实的教学,及时反思,认真总结,在课程教材改革的征途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5我通过这一学年的学习,自己专业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不断更新了知识,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学水平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本学期个人成长专业发展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完善、发展自我。然而教师专业能力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制约教育质量的瓶颈。因此,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期,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阶段规划和措施我认真对待,不断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迎接挑战,认真过好每一天,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是个普通的教师,但我坚信,把普通的事做好,这本身就不普通了,所以为了我爱的教育事业,我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工作。

  三、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3、认真参加学区以及学校的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

  四、依照发展目标完善自己。

  依照发展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这样,在教学工作中,使我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成熟期教师,并向学者型教师转型。在教学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总之,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高,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以及各级各部门的耐心帮助,促使了自己的成长及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总结

篇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J教师发展研究乡村骨干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困惑及对策□文/四川省安岳教师进修学校戴长志2001年以来,各地都先后实施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模式。在骨干教师培训的研究中,对培训模式的反思、对将来培训模式的展望、对本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探寻、对国内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都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培训方法论及具有操作性的培训方法,国内外对学习共同体也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很少从区域内合作研修共同体的这个角度去研究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也鲜有从区域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这个角度去研究乡村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针对乡村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以及健全“骨干引领,全员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研究不多。本文从乡村骨干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构建的角度对乡村骨干教师的培训进行探讨。一、乡村骨干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后,又一次突出强调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引进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方法,形成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成功,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中要求“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重点是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中要求“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因此,打造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才能充分发掘培训的唤醒与激励、示范与引领、合作与共享的价值,进而实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与共同成长。(三)乡村骨干教师成长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3号)中要求:“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呈现偏低趋势。笔者在对乡村骨干教师的问卷和座谈中了解到,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领域、更新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惑、不足与问题。过去,我县乡村骨干教师培训中,发展专家指导不够、乡村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够健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阻碍了乡村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也试图建立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但是,在实施中出现了以下问题:由于特殊的地域限制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37

篇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乡村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化解策略●1陈邈??李继宏*摘

  要:在发展乡村教育过程中,乡村教师往往面临着多种角色冲突,并严重影响自身专业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要破解这个困境,除了要提高乡村教师经济社会地位、保障其基本生活、建立针对性培训机制助推其专业发展外,乡村教师自身也要扎根乡土、融入乡村,同时要明确角色定位,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关键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发展角色冲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乡村基础教育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文化弱化等种种原因,乡村教师面临多种角色冲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乡会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并影响到乡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乡村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找出化解冲突的有效路径,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村教师的发展。研究表明,个体如果长期处于多种角色冲突不能化解的情况,难免会产生消极倦怠、自我放逐甚至是攻击性行为。乡村教师长期面临角色冲突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化解,不仅会影响自身专业的提升,还1一、乡村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及归因分析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某一角色的?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15WC03)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多元化研究”(项目编号:YC2017019)研究成果之一。*陈邈,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继宏,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762019.8(下)

  多重期望,或个体同时扮演若干角色而这些角色在义务、权利和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时,所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1]美国学者威尔逊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2]乡村教师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其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容易发生矛盾冲突。研究发现,目前乡村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乡差异导致身份认同的角色冲突制度化因素导致了城乡教育呈现出二元结构的特征,基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城乡教育差别巨大。年轻乡村教师大多是在“离农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接受的是城市化教育,他们无法完全认同与归属自己所工作和生活的乡村环境,存在乡村认同的困境。他们向往城市生活,有些在城市有自己的住房,过着带有城市气息的生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以及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隔阂,他们视野较开阔,与村中其他村民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乡村教师很难融入乡村生活中。而在农村人看来,乡村教师也像城里人,因为他们不做农活,远离乡村的事务,不关心乡村生活,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学着城里人。就这样,乡村教师被看成是工作在乡下的城里人。[3]然而,由于乡村教育的落后,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往往以城市教师为标杆,乡村教师在城市人眼中是生教师专业发展活在乡村的“乡村人”,带有浓厚的乡土味。乡村教师工作在乡村学校,乡村的生活、文化也在影响着他们。他们徘徊在村口与城市边缘,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成为“边缘人”,往往容易陷入“城市人”与“乡村人”的角色冲突之中。这就容易引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使其陷入困境。(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引发的角色冲突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从本质上来讲,既要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国家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人才,同时也要面向大众,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承担起引领乡村社会发展的角色。社会也希望乡村教师能够担此重任。这就要求乡村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能够向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具有乡土情怀。然而,尽管乡村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传承乡土文化、引领乡村社会进步的能力明显不足。学校在乡村教师的选拔和任用上,大多只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对于教师是否了解乡土文化和是否有乡土情怀并没有要求。其结果是,乡村教师与乡村、乡土逐渐分离,乡村教师的“乡情”也逐渐淡化。再则,乡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多对乡村文化了解不多或漠不关心,不具备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力。这种角色总第256期7落差使得乡村教师产生适应困难,从而引发角色冲突。(三)高社会责任期待与低社会地位的反差所引发的角色冲突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努力,只有乡村教师的有效介入,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也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核心价值观,推广农业科技培训,进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4]然而,尽管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其在乡村公共生活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却日益丧失,在乡村社会的地位日渐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中的一些外出打工者或者经商者有了较高的经济收入,有的经济收入比乡村教师高出许多。广大乡村教师由于经济收入微薄,导致社会地位不高,被视为乡村人群中并不成功的一群人。一方面,社会对乡村教师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乡村教师“堪当大任”;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工作负担繁重,社会地位低下,这必然会使乡村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从而产生角色冲突。(四)付出多与经济地位低的不匹配所引发的角色冲突在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乡村782019.8(下)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编制,且工作任务繁重。有关调查发现,“25.49%的乡村教师周课时量适度,43.14%的乡村教师周课时量较大,周课时量很大的乡村教师占28.87%,而周课时量较轻的教师仅占2.50%。”[5]通过走访乡村学校也可以发现,大多数乡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处于超负荷状态。在较偏远的乡村地区,由于学生人数少、层次不一,为保障正常教学的开展,很多地区的乡村学校由一名教师包揽一个班级所有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在这种包班制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教学工作任务多,非教学工作也极为繁重。与教师不断增加的工作任务相比,近年来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却持续走低。教师整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如体制内其他行业人员;乡村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如城区教师;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甚至不如普通农民。[6]访谈发现,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周围一般打工者相比有些低。这一现状使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职业幸福指数不高。这种付出投入与经济地位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乡村教师的心理困惑。二、化解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策略(一)扎根乡土,融入乡村乡村教师不仅要活在学生中,还要活在村落中。乡村教师应自觉根植于乡村社会的土壤中,以乡土为根基,融入乡村,参与乡村社会发展。乡村教师应走一条符合乡村教师特质、回归乡土的发展之路,充分挖掘乡村地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乡土文化与课程联系起来,开发不同于城市教育的地方课程,并将乡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光大。乡村教师要在乡村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为乡村社会服务。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是乡土社会。乡土文化曾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基和灵魂所在。乡土气息是乡村教师生命的源泉,乡村教师的发展应该内含于自身生活的过程之中,通过生活的展开而与周围环境发生诸多联系,从自己的生存环境、乡土历史与特殊文化中吸收养分。[7]乡村教师应该积极走出课堂,参与、改造乡村生活,利用图书馆、教室、运动场等现有资源为乡村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和新风尚。[8]所以,乡村教师必须要立足于乡村,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传播具有乡土特色的知识,采用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方式,承担起传播乡土文化的责任。此外,要引导乡村教师正确认识周遭的乡土文化资源,培养健全的乡土认知。如,澳大利亚北区实施了一个广泛的入职培训支持课程,根据城乡教师的不同经验和特点,向他们提供特殊活动和支持,以了解本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政策程序、了解土著的风俗习教师专业发展惯作为培训内容,为期一年,来提高教学质量并减少教师流失率。[9]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二)明确角色定位,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乡村教师应具有清晰的角色认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乡村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我们应寻找其内在价值,回归自己的内心,提高自身修养。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应该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在乡村立足和发展寻找精神支柱。在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撑下,乡村教师可以明确自身价值,找到归属感,并全身心投入自身的工作,告别迷茫。乡村教师之间应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的方式可以是教学沙龙或者成立学科工作室、工作坊等,形成良性的教师学习与研讨环境。乡村教师在其中交流教学心得、分享人生经验、发展个人爱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和职业归属感。总之,面对角色冲突困境时,乡村教师应首先持有良好的心态,冷静地对待问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摆脱困境。(三)提高乡村教师地位,促进专业发展要想建立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地位,对乡村教师进行物质倾斜,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要保证乡村教师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减轻乡村教师总第256期7的生活压力,消除乡村教师物质上的后顾之忧。还要对乡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对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实施差别补贴与奖励。比如,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按照每名乡村教师每月2000元的标准实行差别化的生活补助,这样既可以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又可以稳定乡村骨干教师队伍。[10]只有为乡村教师营造舒适、安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其地位,他们才能够心无旁骛,更好地教书育人。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广泛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把乡村教师当做乡村社会的一分子,提供他们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舞台,尊重他们的劳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教研部门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的乡村教师培训多复制城市教师培训模式,没有突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性不强,往往培训效果不佳,不利于提高乡村教师的能力。基于此,培训之初应该先了解乡村教师的真实需要,然后制定培训主题和培训计划,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非流于形式。乡村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培训和学习中不断扩充新的知识来更新已有的认知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同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802019.8(下)参考文献:[1]董泽芳.论教师角色冲突与调适[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2.[3]陈华仔,黄双柳.“磨盘”中的乡村教师自我的丢失[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4]贾群生.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文化责任的践行路径探究[J].社科纵横,2016(6).[5]肖正德.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改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8).[6]谢丽丽.教师“逃离”:农村教育的困境——从G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4).[7]唐松林,王祖霖.“厚”乡村教师之“生”:城乡教师均衡发展之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4(3).[8]王勇.当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困境与公共性的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3(7).[9]黄雪娜.澳大利亚乡村教师入职培训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精准施策,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J].人民教育,2016(16).(责任编辑刘沁忆)

篇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配合教师专业发展,否则不会成功,因为教师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主体和关键。先进的教育思想要由教师去贯彻,生动的教育内容要由教师去体现,适当的教育方法要由教师去实施,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有效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有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对提高教师教育素质、教育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行的学校建制内进行一种功能扩张,引导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把学校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新形势下办学管理、教师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必要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重心必须下移

  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课程改革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从跑道到跑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当今时代教育理念的变革——从传统的认识体系走向实践体系,教育不仅反映认识和知识的传递,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呈现静态的平面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着的一系列生活联系或者故事和事件,教育的意义则在教育发生的现场得以实现并显现出来,教师在教育发生的现场实现并创造教育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在职前的师范课堂里完成,需要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环境中经过实践、体验,获得不断提高。因此,教师教育重心必须下移,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与理想场所。

  (二)现代教育赋予新型学校内在发展功能

  中小学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是重建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学校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古人云“教学相长”,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组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环境,学校应当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功能。

  (三)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一线,在行动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根植于教育实践。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掌握理论知识不仅需要外界的输人,还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促进教师的情境化理解;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产生于专业活动并生成于对专业行为的反思中;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主题的研究,这种研究不能离开现实,不能离开与学生、同事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探索。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必须立足一线,在行动中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走持续研究之路

  持续、有效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走上讲台,即实现教育意义。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在理解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中进行着不同的知识建构。所以,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具有高度的研究和创造的性质,教育、教学、研究是其工作的整体构成。教师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提升专业水平与专业表现”,形成自觉的教育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教师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在专业化发展上站立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自强、自立、自尊、自为,才能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改革这一伟大事业。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专业生活方式

  形成专业生活方式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目标。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和学习意识到每个教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并付诸实施与实现,是教师工作专业性质的具体体现。当教师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工作,他的工作是专业的;当教师总是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工作,他就是在经历和形成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就是要促进大多数教师形成这种“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专业生活方式。

  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有效策略

  (一)建构学习型组织

  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教师群体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理应起带头示范作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意义是将学习作为教师和学生发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它要求:1、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促使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持续地增长,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2、确立新的生活态度、工作境界。学校是一种以学习为本质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使师生获得共同精神享受,教学相长。它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3、创建成长共同体。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依赖某门学科,某个教师而孤立发展。

  “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师普遍缺乏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必然会导致对其他学科教师工作价值的不正确评价。”学习型组织通过创设一种团队发展精神,营造教师之间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环境,促进学校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机制。4、整合发展目标。现代教育理论扩展了学校的办学功能,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总目标题中应有之义,学习型组织必须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加以整合,形成总体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规划。

  (二)开展行动研究

  长期以来,构成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分离,因此,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选择。行动研究是具有行动特征和行动意义的研究,是教师行动者自己开展的、在日常的行动现场、伴随着行动过程进行的、着眼于行动改善的研究。当然,这里的“行动”指教师的专业行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有以下多项功能:1、教师本身通过行动研究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2、学校教育的问题将因行动研究得以重视而获得解决和改革。3、学校教育活动尤其是课程改革,将因行动研究而得到创新。4、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可以靠行动研究得以落实。5、各校行动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与应用,有利于促进学校专业的共同进步。

  (三)重建群体观念

  现实生活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活动普遍着重个人的教学实践,而较少有同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未能充分展现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与荣辱与共的深层认同。如果教师团体不能成为一种专业群体,那么教师在职进修可能形成下列几种现象:1、教师进修的动机可能侧重个人的利益。2、教师进修的内容未必符合专业成长的需求。3、教师进修的方式可能缺少团体内的互动。4、教师进修的结果可能着重个人相关资料的获得。这四种结果对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涯发展固然无可厚非,但未必有利于教师群体专业进步。因此,教师在职进修过程中,一定要先使教师群体意识与群体认同成为教师进修的主要动力,让群体的互动关系成为教师进修的主要方式,更要让群体的需求与目标成为教师进修时选择内容的依据,形成全体人员具有荣辱与共的情怀。唯有这样,才能将个体的教师融人到教师专业群体中去,兼顾个人需求与群体专业发展,达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发展学校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生动化体现,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个性化实施,是充分开发校本资源的创意化行动,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是引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处理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时,应处理好几个关系:1、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要基于对学校教师素质的现实了解和发展潜能的理性预测。2、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指标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创意的充分展现,以及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充分体现。3、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发展要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的构建和提示。

  (五)营造专业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底色。从学生成长的视角来理解教育,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当下的中小学文化必须寻觅、发展新的支点,强化专业文化特征:1、教师专业文化的创新。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人,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建设,势必应该改善教师的文化素养。2、教师专业文化的融合与拓展。教师专业文化作为中小学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融人丰富多彩的学校生命,才能在校内各种文化的整

  体建构中取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分析思考当前学校文化特征;确定学校文化发展方向;规划并努力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积极塑造教师专业文化,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六)建构新型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大力实施以研究为主线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使研究成为改进教学、改善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1、开设各种讲座、报告,帮助教师明确发展自己专业素质的意识;2、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途径设法营造“研究状态下工作”、“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氛围,激励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3、组织教师申报各种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定期进行专题研讨、积极撰写教育案例,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实教育教学知识、完善教育教学技能,学会教育科研,享受“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乐趣。

  (七)改革新型教师专业认定

  教师发展学校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蕴,体现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人文性质和人文关怀,它着眼于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汇聚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丰富的原生资源,要求我们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发现教师,重新认识学校,积极改革教师评价。它需要教师工作时:1、能基于学生时代的经验,2、不断地进行在职培训,3、及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4、经常地和同事进行日常交流,5、定期参加有组织的专业活动……需要教师强化专业技能:1、提升工作的理论含量。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教育理念。2、不断扩展专业能力。关注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伴随学校提供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功能的延伸,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素质。3、积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促进教师重建新的知识体系,重构知识观,内化和升华专业素养。

  (八)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与环境

  新的教师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不仅是大学(师范院校)的责任,也是中小学的责任,中小学不仅是教师教育“产品”(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的使用者,还应该是“产品”的“维护者”、“保养者”;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发展,“大学和中小学享有共同的责任”,因此,建立上级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是教师发展学校的保障。从文化融合上讲,高等院校的学术前沿性质以及开放、探究等文化特质进人中小学,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相融合,对于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反之,中小学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质,中小学里有天真活泼、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少年,以及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活,它们积淀和凝聚成中小学自身的文化,对参与其中的高等院校文化产生重要的反思意义。大学是教师的理论学习场所,中小学是教师的实践基地。只有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篇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作者:谢泽源[1]王光祖[2]作者机构:[1]江西省赣州市教科所[2]江西省兴国县教研室出版物刊名:基础教育参考页码:16-19页年卷期:2012年第14期主题词:教师人事制度乡村学校危机化解策略社会舆论环境现代社会政策扶持力度教师培养模式摘要: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乡村学校的教师危机,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大乡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生存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造血”机制,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改革乡村教育评价机制,缓解乡村教师过重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强乡村教师的幸福感。这些都是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的有效策略。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对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篇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多元视角下师生文化的冲突及化解策略

  作者:何丽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16年第6期

  何丽

  [摘要]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出来,对教育活动产生严重影响。而社会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塑造着不同的人群,教师与学生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成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两个不同的群体。因此,基于多元文化的视野,从文化、师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入手,探讨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明晰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旨在寻求解决师生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使师生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融合,以创建和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冲突;融合;教育环境

  [作者简介]何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纽约10027)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化这一复杂系统便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人类处于各种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下,我们的语言、行为、思维、价值观念等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文化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这个纷繁庞杂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关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众多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的相关研究。教育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当中的成员。社会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塑造着不同的人群,教师与学生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成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两个不同的群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文化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谈到: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1]在卡西尔的眼中,人本身承载着符号的意义,文化就是人们利用符号创制而产生的。相关的论述在我国古代典籍《文心雕龙·原道》中也有谈到:“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自人类创造使用符号、文字,文化便随之诞生,人类便进入文明时代。

  (一)文化

  文化,一个人人都不陌生,却又难以给出准确定义的概念。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可谓相当之多,粗略统计已逾200多种。可以说文化这一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深的渊源,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不同的阶层群体中、甚至是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着自己所认同的“文化”概念。例如,梁漱溟先生曾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的样式罢了。”[2]钱穆在《文化与生活》中说:“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3]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辨证统一。[4]《辞海》对于“文化”的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学界长期以来公认的文化的经典性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

推荐访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乡村 视角 化解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