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3篇【优秀范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9 20:50:05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3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3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篇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

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
(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
(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自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文中受到感染,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创新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心往一处想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支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1、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在小珊迪临死时,从他的目光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空白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提供练笔机会,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留下空白。

四、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怀着沉重的心情)。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也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渲染氛围。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3篇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习。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近,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习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平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4篇

一、教材说明:

菡子的《八只小猫》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对景德镇的瓷小猫生动的描叙和精要的介绍,赞美了我国传统工艺品制作者们的创造性劳动,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美的追求、憧憬之情。

这篇文章紧紧扣住瓷小猫是儿童玩具的特点,自始自终用拟人手法,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个体描写,又有整体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纯真和童趣;
同时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说明性文字简洁准确,把为什么“打败了日本的瓷小猫”的原因交待得一清二楚,更说明了作者对它们的喜欢不是出自个人的偏爱,而是有客观的依据;
另外,纵观本文思路,条理清晰,全文按总分总展开,第2段层层递进描叙了观赏瓷小猫的四个发现,第2段与第3段互有因果、补充和层递关系,文章最后一段从爱玩具到更爱艺术品到爱一切美好事物,主旨得以提升,文章蕴涵丰富。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期课改的内涵是要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地。在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大,其中的部分学生有点怕难为情,因此在组内互动时不够积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知道作者喜爱八只小猫不仅是由于她们姿态和神情的可爱,还因为这是一群为国争光的小猫。

2.知道作者写《八只小猫》的观察顺序。先是一只一只地看,再是八只小猫放在一起看,最后从为国争光的高度看。这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看到本质的观察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能背诵其中的部分句子。

4.根据插图和想象自编童话小故事。理解“一个摆法就是一幕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知道作者喜欢八只小猫的原因,不仅由于

它们姿态神情的可爱,还因为这是一群为国争光的小猫。

2.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发挥学生的想象,自己编童话,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课文找过渡句的方法,知道作者喜欢八只小猫的原因。

2.根据老师自制的八只小猫的图片,学生对照着说出每只小猫的姿态,熟读

能诵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把它们说具体。

3.五人小组,学生用自制的学具“摆一摆,编一编,说一说”,展开想象自编童话小故事。分页标题#e#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第二节,理解作者怎样描写八只小猫姿态和神情的可爱。如何理解“一个摆法就是一幕童话”。

四、教学策略:

1、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传统的教法往往逐段逐句串讲,平铺直叙,教学设计缺乏创意,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却不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聪明的教师处理教材时就如庖丁解牛,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寻找突破口的方法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善于抓住题眼,以一字词带动全篇。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在阅读课文中把握那些关键的对全局起提纲挈领的字词,通过它们,发现全文的内容、写法、情感、主旨和构思。例如,本文授课时抓住一个“活”字构建整节课的框架,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用课文中的词和短语来概括八只小猫的特点吗?”“你能找出吗?” 正因为八只小猫有如此多的特点,才引起了作者的喜爱。文中有句话概括地说明了作者喜欢小猫的原因。让学生找到过渡句。就这样,以“小猫”为主线,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

2、独特的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文大厦的基石,词语教学相当重要。现在的课堂词语教学正走向极端,或强调识记,或避而不教。针对五年级学生实际,我认为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本人的字词教学通常是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如故意写错音形、或根据意思写词语、或找同义词等等。针对本文实际,我提出新的词语教学法,要求学生判别句子中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何其平庸”与“择要述之”让学生从字面来结实它们的意思,然后再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印象,诱导学生辨析,既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又提高了运用能力,真正做到了务实高效。

3、注重朗读涵泳。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进入课文的桥梁,读着读着,学生沿波讨源,披文入情,神游其中。本文教学既有全篇朗读,又有局部品读;
有教师引读,也有男女声对读。通过全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总分总结构;
通过涵泳品读(如对有关“活”的句子的品读),借助联想,点燃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感受文中的童真和情趣。

4、层层蓄势的思想: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说,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这种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本文的终极目标是学会在记叙中运用说明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试着摆一摆八只小猫,深刻地领会描写具体生动的特点,然后把八只小猫做为一个整体,同样让同学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编童话,在理解句意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这其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讨论时,展开说话练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页标题#e#

5、创造情境,以说促写,读写结合。

在教学环节的最后阶段,我出示实物(企鸭玩具),创造情境,要求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以说促写。众所周知,“作文作文,好以捉魂”,而作文教学情境恰能解决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解决学生“写什么”的材料问题;
同时情境作文,能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因为境能育情、情能造境;
另外情境作文能培养学生在应急状态中的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口头作文后,布置小作文,要求课外仿效记叙中穿插说明的写法,做到读写结合。诚然,阅读教学是以理解吸收为主,但是我们不能拒绝写作对阅读天然的迁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尤其要重视读写结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5篇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庐山瀑布》,它是二年级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温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课文是精读课文,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通过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培养语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尤其是对唐诗、对李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古诗词的知识。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理解力不能成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我认为这节课的:

(一)知识与能力是

1、会认“庐、瀑、炉、疑”4生字,会写“炉、烟、银、流”4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是

将学习课文与旅行相融合,通过旅途中的各种活动反复训练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会认“庐、瀑、炉、疑”4生字,会写“炉、烟、银、流”4个字;能背诵古诗。是这节课的重点,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上课时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点。

我将这节课设计成在去旅游地的车上导游引导游客做各咱竞赛活动的过程。将教学内容与活动相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本课内容。开展的活动有:谈论图片、我会读、书法比赛、欣赏歌曲、朗诵比赛、有奖答题、古诗文比赛等。谈论图片通过投影三幅图片激发学生想要去这个地方旅游的兴趣。然后投影火车及老师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旅游车的情景中,教师变成了导游而学生成和游客。通过列车广播员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今天的目的地庐山及庐山的相关情况。这实际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因为要去庐山旅游,这时导游也就是老师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庐山有关的字词,通过我会读,一是检查学生课前对本课生字的预习情况,二是通过教师范读,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本节课要认识的字。这是检查预习部分。

书法比赛,是通过学生读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跟教师书空,边写边说笔画/学生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组长检查书写,写的好的画笑脸,写的不好的画哭脸等形式让他们学会本节课要会写的字。

欣赏歌曲,让学生在车上休息放松一下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适时介绍这首歌的相关情况,然后引出下一个活动朗诵比赛。

朗诵比赛通过录音的讲解及观看图片,让学生大体了解这首的意思,然后通过学生试读/听录音读/跟录音读/学生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练习掌握本课,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内朗诵比赛,教师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这实际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

有奖问答实际是本节课的当堂达标测试,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学生通过凭门票参加问答赢取奖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我会读,是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的字,看拼音写词语是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字,第3题是背诵本课,第4题是古诗填空,第5题是运用所学。

最后的古诗文比赛是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的古诗文,然后进行比赛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布置的课后作业。

导入课题和检查预习是3-4-5教学模式中的课前延伸部分,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达标测试是课内探究部分,课后作业就是课后提升部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6篇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
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
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
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
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
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
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

点;
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
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
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
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的关键,是红军()的关键,还可能是()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
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
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7篇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

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
(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
(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8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棉花姑娘》。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浅显易懂,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根据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因此,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上。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整体感知全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准备突破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星、雪”两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捉什么地方的害虫的常识,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字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选择一种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自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等。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还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学习生字、感悟语言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版块:

1、谈生活激兴趣

课一开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农村吗?”“那你知道农民伯伯在地里、田里都种着些什么呀?”“棉花有什么用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为切入点,这样不但在语文课中溶入了常识知识,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2、细细读,品滋味

在教学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样子;
另一幅是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她裂开嘴笑了。然后以“看了这两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引出第二版块内容的学习----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两段内容的学习,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内容上。在这里,我进行了变序教学,因为觉得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刚好相反,在这里一起拿出来通过对比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3、听故事明概况

我以:“棉花姑娘刚才不是愁眉苦脸的吗?现在怎么又那么高兴了?那棉花姑娘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小朋友们想听棉花姑娘治病的故事吗?”为过渡,然后教师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边播放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通过“你听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檐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不但较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2,还培养了学生仔细听的习惯,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听故事要听清要点这一听的技巧。

然后又以“这个故事还藏在我们的书里,小朋友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进入“做游戏,学生字”这一环节。[课件:4、做游戏、学生字]学习生字我主要采用自学法,因为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具有识字的能力,如果教师再手把手地教每个字,那不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吗?在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效果时,我把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读课文及学写“星、雪”两个绳子都溶入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和棉花姑娘交朋友中,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习方法,不但能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学、爱学,同时学得也扎实。

四、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棉花姑娘》一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它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展现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9篇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浙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语文第11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1933年文学家巴金到这里游览后,就给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鸟的天堂” 还写下了这篇散文。巴金运用了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南国图画,抒发了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文章特点]: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妙不可言。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自然流畅,琅琅上口。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技巧娴熟,波澜起伏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理解“缝隙、应接不暇”等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意见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语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四、教学难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五、教学设想:

( 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如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①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②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③在内容理解中,以读促讲,重品味和感悟

④在难点问题解决中,采用讨论探究法。如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理解。

(三)、在教学模式上,构建“主体、和谐、发展” 的个性化学习课堂。如以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
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四)、在教学理念上,提高对语文人文性的认识

1、精妙教学语言,激起学生心底最美好的感受。

2、提高审美情趣,以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美。

(五)、在学法指导上,采用读悟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1.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二、深究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大榕树”部分(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语文材 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8节,划出你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

2、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美。

3、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1).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又生根”等特点。

(2).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联系本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

(3).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4).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学生自读自悟——师生评价——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学生交流“大榕树”的资料,拓宽知识渠道。

(二)、学习“群鸟纷飞”部分(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鼓励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伙伴)

2、指名学生在榕树上添画各种各样的鸟:让他们体会“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学科间的融合,恰当利用美术课的资源)

3.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交流。

5.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学生齐读(投影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6.教师追问: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1)(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7.再读课文,在欣赏课文的过程中,领会作者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欣喜,读出鸟的活泼可爱,读出鸟的多。)

8、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对“大榕树”和“群鸟纷飞”的描写,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区别。

(三)、交代任务,拓展延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播放“小画眉”。(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有些什么感受?)表达感受的方式如下:

(1) 说些什么?说一说。

(2) 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读一读。

(3) 编写歌词,唱一唱。

(4) 看到些什么?画一画。

2、写一份倡议书。(针对小鸟天堂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写一份解说词。(向他人介绍“小鸟天堂”的景色。)

4、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

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5、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0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不多,课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课时分配时把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二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是利用什么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崔峦曾说过:"书一定要在课上读顺、读好。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字一定要认得,一定要写好。电脑不能代替书写,写字指导要加强示范。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标对此是重视的,但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要与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练习,要与单项的字、词、句的测试区别开来。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通过富有童趣的音乐和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一个"有关列宁和蜜蜂的故事"设计了悬念,在课题的设计方面,我将蜜蜂做成了图片,吸引低年级学生的眼球,并将"引"字进行田字格指导书写,通过写字指导的示范,进一步加强写的练习。并让学生在书上跟写。

二、在自主识字环节,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难度不大,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先是由学生自行领读,然后,让他们说说哪些字需要注意。从而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的写字训练则放到第二课时。然后进行初步的读课文。

三、进入到了课文的具体学习,我加强了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课文朗读的指导。比如:在理解"附近"时,我就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说说你身边哪些同学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学在你的旁边,哪些同学在离你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附近"是指,离自己不太远的地方。从而为了后面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作了铺垫。

再比如:在理解"果然"这个词时,我采取了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进行理解,通过,重音放置的位置不同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把讲课的主要力量放在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上。他是怎么找到的?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来,然后让学生找句子体会,通过读句子体会,学生还只能找到: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得到验证,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扮演列宁,说说你作为列宁,一边走一边观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挥想象。在利用课件辅助,从而再导出: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到验证。当课讲到这里时,学生已经对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有了清楚的认识,可以来完成课后练习:画出寻找养蜂人路线图。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个练习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将不作重点说明。

对于不太重要的"第四自然段,我则采取做动作理解"惊讶"一词,然后,分角色朗读,这了做一个过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就可以导出蜜蜂真的是列宁的向导吗?其实这是作为全文回馈用的。体会出,并不是蜜蜂真的做了向导,而是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来谈谈学习的收获,将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明确点出,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设计了一个开拓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去找找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认路的本领。

五、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一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图画,一部分是由我来总结的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26.路

注意发现列宁---蜜蜂---养蜂人

仔细观察

分析思考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1篇

一、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与第六单元的专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共同构成了本册教材丰厚的文化底蕴。《盘古开天地》正是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材处理

(一)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我该怎么处理呢?细细思量后,我决定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难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这四个方面处理本教材。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新课程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
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神话形式;
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确定了本课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自然也就出炉了。本课重点是: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复述课文。

为什么把这些确定为本课重点呢?首先是依据本单元和本课教学目标,其次是因为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紧扣中心词句,用“以读为本”的方法来达到突出重点。

难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形式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神话与现实毕竟差异太大。因此,本课将……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将在学生熟悉“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神话故事这个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告知他们什么叫神话及其基本特点。接着,在第二课时,我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体会神话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特点。最后,让他们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展开想象真切体会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以期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决定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辽阔、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清层次。

第二课时:

1、读懂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身边的万物与老祖宗盘古的化身联系起来。

3、积累并运用本课好词佳句,练习复述课文。

三、教法、学法

以上这四个方面是我对教材的处理。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科学的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教法的选择

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为什么把“以读为本”定位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需要读、高大的神话形象需要读、深刻的神话内涵需要读。只有通过层次读、体验读、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再创设一定的音响和画面情景,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二)学法的思考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所以,真正的好老师不只是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学法的选择一样重视。

教无定法,学无成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法也一样。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在老师的主导下以“朗读感悟、角色体验、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有了正确的教材解读及处理,有了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再加上新颖而合理的课堂设计,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离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了。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本课精读环节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课时分为“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激情说话、拓展升华;
分层作业、放飞个性”五个大块。首先,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一)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1、上课伊始,开门见山,解读课题。让学生用朗读分别强调“盘古、开、天地”这三个词。这样,三种朗读出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朗朗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领会了谁干什么这个句式,体会到了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感受到了祖国语言轻重缓急的神奇。《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这种情感的培养是无处不在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这个解读课题的设计就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2、接下来,抓住题目中的“开”字,提炼出全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再提炼出中心词“创造”,并板书。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对日益忙碌的现代人也十分受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这种方法,学生将受益终生。

(二)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提炼中心后,就应该围绕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先走进“开天劈地”的神奇。

1、领略“开天辟地”的神奇:

(1)情景渲染、走近神奇。

首先出示课件,在爆裂等音响声的渲染中,学生闭眼听老师激情解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一声巨响,学生如临其境。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此环节中的情境创设简洁自然,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文本,为朗读好这一段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层次朗读、感悟神奇

接下来,在连续的情感中,出示文字课件,层次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的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在这个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感悟神奇;
个性阅读、体会神奇;
体验阅读、内化神奇”,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到情感再读到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浑然一体。读后我会顺势引导:“同学们,领略盘古开天劈地的神奇,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盘古顶天蹬地的顽强吧!”并板书“顶天蹬地”。

2、感受“顶天蹬地”的顽强

(1)角色体验、感受顽强。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角色体验,学生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在角色体验中,他们走进了文本,读懂了“顶、蹬”的意思,读懂了盘古的高大,读懂了盘古的顽强,这时,可能会有同学在亲身体会后说:“好累哟。”如果有这个资源生成的话,就立即抓住,没有的话就引导,让学生体会,我们顶天蹬地一会就累了,那盘古呢,做了多久?

(2)激情导读、颂扬顽强。

顺时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又一次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也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3、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朗读结束后,我会抑制不住激情地引:“同学们,顽强的盘古最终还是倒了下去,他怎么样了?”顺势就板书:化作万物,进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这个环节的学习。

(1)自由朗读、发现无私。

在这个环节,首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朗读、发现“无私”,然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指导语言积累外,还会通过我的评价与提醒,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真诚评价的好习惯。

(2)深情引读、感悟无私。

在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我会深情引读课件红色的部分。排比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通过读,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了。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
读中,盘古的无私得到了感悟;
读中,神话的特色得到了彰显。朗朗的书声中,还愁盘古的形象丰满不了吗?还愁初步感知不了神话的特点吗?

(3)小组合作、赞美无私。

深情引读后,我就开始抓住“省略号”这个教材资源,开始小组合作,赞美无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先个别写话,再小组内合作交流修改,连句成段。这样设计,要求明确,步步落实,一一到位。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想象力。通过创作,神话在学生那里,已经是零的距离。

到这里,本课时第二个环节“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已经全部结束,这时,学生的激情还在流淌,顺承这份情感,马上进入“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三)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首先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在画面的带领下示范复述。然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和板书,尝试自己复述。画面、板书、我的示范复述,就象一条铺好的路,能让学生沿着它去摘下“复述课文”这朵美丽的成功之花。

(四)激情说话、拓展升华

在学生复述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次回归中心词“创造”,这样和前面的开题前后呼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此时,学生的感情已经到位,盘古的形象已经丰满,顺势让他们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已经是水到渠成,是给他们一个倾泻情感的渠道。相信此时,对盘古的敬佩感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自豪,都会从他们口中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

到这里,本堂课已接近尾声,接着回归课题,呼唤升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师生共同的呼唤,将为本课情感做一个总体回归与升华。

(五)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最后,遵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个教育指导思想,布置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必做作业:

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

选做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积累本课好词佳句,抄一抄,记一记。

3、演一演这个故事。

至此,《盘古开天地》精读环节已全部结束,预期目标也基本达到。接下来,我就本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训练作一小结。

五、训练设计

本课训练本着“还课堂给学生、显语文之本色”的指导思想,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设计了不同的训练。充分到位的朗读是本课最基本的训练,它贯穿整个课堂,提升了整堂课的灵气。小组合作写话、“我想说……”和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认真倾听的训练是本课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的层次作业更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特别是必做作业“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的设计,它可以引领学生从《盘古开天地》走向古老的神话,进而从古老的神话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正如崔峦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真真切切爱语文”。本课训练设计,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探索后留下的痕迹吧!

六、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本课板书设计,以期为本次说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靳家彦曾说过: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是凝炼的文章中心,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这个板书设计紧紧围绕中心词“创造”而展开,把握了文章的梗概,突出了文章中心,也突出了题目中的中心词“开”,精炼简洁,一目了然。

盘古开天地

创造

开天辟地——顶天蹬地——化作万物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2篇

一、先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篇回忆录,以倒叙的手法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也就是“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梅花身上秉承的坚强、气节正是老华侨的化身,也是老华侨眷念故土的寄托。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望梅、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身上蕴涵的魂魄,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文中细致的描写了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神情,让孩子们能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分爱祖国的情谊。

文章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首位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们不难发觉藏在梅花下的那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了解课前后照应,首相连的特点。

⑵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

念祖国的情感。

⑶ 情感目标:了解梅花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接下来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

4、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针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本单元的文本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图文结合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神情,勾画对应文本,来体会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对故土的眷念。

联想理解法:为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联系学生课外阅读的如王安石的《梅花》诗等名作,举例说说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

读中品,品中悟:朗读是与文本对话的工具,教师利用深情并茂地朗读,用饱满的真挚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用情感驱动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秉性变成自己的,从而产生与主人公相同的思索和共鸣。

2、学生学法有:

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倾听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避免了教师教学的单一性,同时还不断丰富了文本的情感内容。

圈点勾画,谈体会: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是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载体,所以学生的体会都是在教师引导下从圈点勾画的地方中产生的。

三、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安排教学。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题文结合,写法呈现,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导入:梅花向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师板书:护图,送图,赠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创设是为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主线,同时又有助于把握课文重点,为进入精读铺垫。)

(二)、重点说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我把这一重点分成三不来完成

第一步:品花,悟魂。

文章既然以“梅花”为题,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品梅花,为悟情铺路。课前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写梅花的名句,对梅花有了自己初步的感知,课堂上给他们展示自己积累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炼梅花的特质。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寻找勾画文中描写梅花的词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紧扣关键词,从“冷艳、幽芳”,从4个愈和3个最中更深层次的体会梅花的魂既是梅花的精神,也就是坚强耐磨的气节。在这一步的“品”中,我意在让学生爱花,赞花,懂花。

第二步:品爷孙事,悟华侨情。

因为有了整体感知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明了课文发生在爷孙俩身上的五件事,这一步的“品”就是要学生从这五件事情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从而实现悟情的目的。

教学中,我将引领学生体会事件中主人公老华侨的不同情感变化。将五件事归为“落泪、生气、郑重其事”三种情绪表现,同时把“品落泪”作为重点。

读全文,找找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根据生的交流侍机板书三次落泪。第一次叫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帮助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师深情的朗读感染下指导学生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他呜呜大声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生会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成回国的愿望了,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几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每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

对于文中其余两件事情的品读和感悟,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通过勾画重点词句去独立领悟,同时提示学生可以把两件事做一个对比,从差异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能从“训斥、玷污、大发雷霆”等举措和用词中感受到外祖父的生气,对比先前的慈爱,不难领会出对“梅花”图的珍惜,更能感受到老人对花的爱惜之情。后来,老人郑重地将心爱的珍藏赠与我时,孩子们回忆先前的严厉,再读老人对花的赞赏,那么自然清晰地理解了花与老人之间的情在何处。

第三步,花魂寓人,品民族气节。

文本的精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文本的语言、内容、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特征,“让学生主动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这是我本堂教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道理好懂,品质难求,所以这一步“品”一定要是学生自主的“品”,主动的“品”,教师只能无痕的引。

所以,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老师用板书中的“花 —— 国”做引子,让学生结合品花品情的过程去寻找为什么梅花能成为国的象征?在讨论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学生会再次读祖父赠梅的那番话,会和文中的“我”一起寻找具有和梅花一样特质的中国人,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梅花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这样整篇文本的理解又成功浓缩到了文题上。

这一环节以文本为起点,又从文本中拓展,学生在每一次寻找有梅花魂的中国人的过程中,在每一次被这些人物的感动和欣赏中,把梅花的秉性也渐渐根植在自己的内心里。

(三)、在给大家简要说说题文结合,写法呈现。

从题中的花入手,到悟出花魂一样的民族气节,学生对于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已经心中有数,教师再次将二者结合,通读全文,让学生寻找文本的写作特点,引出“首尾呼应”,再次深化“主题”,明确花魂贯穿全文,承载着老华侨深切的爱国情感,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在教学的结语部分,我给学生一个畅想的空间,给他们一次做英雄的机会,希望他们和我一起爱花、爱国、根植梅花的魂

(五)、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最后说我的板书:

在板书设计中,所有的内容都在于揭示梅花魂之所在,不论是花还是爱国的老人,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我和学生们要去体验和追寻的目标。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梅花魂

花 坚强不屈 国爱

吟诗(流泪)

护图(生气)

伤怀(流泪)

送图(郑重)

赠绢 (流泪)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3篇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 矣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
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 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

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说明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成功 三心二意——失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4篇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包含了字词句篇的掌握和揣摩,也包括了感知与理解文本所蕴藏的人文精神。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应该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文字。从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互动与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情感。

一、说教材

《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身患残疾的小女孩英子有一次不得不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上台讲演讲,但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从忧郁自卑走向开朗乐观的一个感人故事。课文以小英从自卑到乐观的情感变化以及同学们的掌声两条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信任与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的语言朴实,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十分感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①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并掌握以掌声以及英子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的写作手法。

2.过程目标:运用朗读、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语以及人物的语言、心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理解爱的力量,懂得鼓励需要鼓励的人、关爱需要关爱的人,深出自己的友爱之手;
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

本节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掌握字词,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等方式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理解同学间的关爱,获得情感共鸣,提升情感认知。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从“英子的变化”切入,通过英子的变化产生了疑问,进而延伸到掌声。教学过程由“走近英子,了解英子”——感悟掌声——升华掌声——课外拓展”的环节组成,突出了掌声。

(二)说学法

学生在思考、朗读、阅读、小组交流中体会掌声,体会情感,内化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直切主题

师:昨天老师读了《爱的小诗》这首诗歌,被它深深地打动了。现在,你们谁愿意来读一读呢?(生读) 读得真好,读出了感情,大家能给他一个鼓励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赞扬他(全体鼓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这样包含着鼓励与赞赏的掌声对我们来说,是很多的。今天,让我们走进《掌声》这篇文章,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 把握字词,做好铺垫。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

2、 全班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2)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初步感知,设置悬念

1、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 文中通过哪几部分棉写了故事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划分并回答。(讲故事前——讲故事时——讲故事后——几年后)(板书)

3、 理解课文,语言训练。小组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复述各段落的主要情节,串接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设置疑问:在故事中,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回去思考。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 写课后的生字词并掌握下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谈话导入

1、 听写文中生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英子的故事,也看到了英子身上的变化。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英子,更全面地去了解她。

二、走近英子,了解英子

1、提问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英子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英子后来又变得怎样了?(学生回答)接下来学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理解重点词“默默、总是、早早地、最后一个、忧郁”。

2、学生自主疑问: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英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感悟掌声,理解课文

1、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提问:“终于”表明了什么?

2、 对,她内心挣扎了很久,她并不想上台讲故事,但新来的老师不知道她的情况,要求全班同学都要上台讲故事。当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时,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1) 师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有问题想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生问:为什么她把头低下去了呢?)谁能告诉老师?(生答)

(2) 上去还是不上去呢?英子耳旁有两个声音在嚷嚷:一个在说上去吧,另一个则说不要上去。你们认为英子该上去还是不上去呢?教师要求男女生组成两只小小的辩论队,男生是正方(上去),女生是反方(不上去)。开始辩论,各自说说上去与不上去的理由。

3、 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都说得很不错。(1)英子是怎么表现的?谁来找找这句话并读出来,要有感情地读出来。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

(2)再次提问朗读,要求读出犹豫的心情。

(3)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英子为什么犹豫呢?(不自信、怕人嘲笑。。)

对,英子很不自信,她没有勇气,心里很矛盾,所以她犹豫了很久,大家试试一个成语来表达英子的矛盾,这个成语是(生答:犹豫不决)回答得真不错,英子太犹豫不决了,她的动作是慢吞吞的。

4、出示句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1)师:看,同学们饱含着鼓励的目光;
听,多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很感动,老师看到了,你们也看到了。如果此时你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如果你是班上的同学,你又想说什么?现在请你们来扮演英子和班级同学,先想想看要说什么。(生:。。。师旁白:英子热泪盈眶地说。。)

(2)提出问题: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听了英子和同学们真实的感人的话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的鼓励)同学们用什么来鼓励英子?(掌声)那么,这掌声代表了什么?(鼓励、敬佩。。)生答,师相机板书。

4、 学生齐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热烈的掌声。”

提问:这次的掌声又包含了什么呢?

讨论:英子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对于对待象英子这样的人,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训练语言:老师代表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向大家说声: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鼓励!你们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吗?把老师当作英子,对着英子说出来吧。

四、升华掌声,掌声传递爱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学生质疑: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里的“一摇一晃”跟前面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英子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生答:由忧郁到激动)是什么使英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呢?(掌声)

3、 白了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了吗?(掌声)英子在这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信任、鼓励、赞扬、爱。。)。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爱的升华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几年后,英子给我来信,信中说道:(齐读)我永远不会….

提问:从英子的来信中你们明白了什么?(生答)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骨气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昂起我们的头来。下面请读课外文章《昂起头来真美》。

小组讨论:1、什么事情让珍妮发生了变化?

2、老师的那句话:“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让珍妮感受到了什么?

3、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英子在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其实,不单单掌声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法去鼓励别人、关心别人。让我们全班来一起朗读这首爱的小诗吧!

附稿:

*《爱的小诗》

爱是什么?

问小鸟,小鸟说:爱是妈妈教我学飞时的关照。

爱是什么?

问大雁,大雁说:爱是是跟伙伴一起飞行时的团结。

爱是什么?

问小朋友,小朋友说:爱是老师向我传播知识的笑容。

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

爱是一句温暖的话语,

爱是一个鼓励的掌声,

…………………………..

爱就是这么简单!

《昂起头来真美》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只要你昂起头来,就会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5篇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8课《阳光》。第一次翻阅教材我便被这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短文所吸引。作者将阳光这一抽象的事物与禾苗、小树、小河等相联系,既富有人情味,又形象易懂。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因此本课我基本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猜谜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以及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接着“那你知道太阳有哪些用处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从中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最后引出课题(教师板书:8、阳光)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情

《课标》中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然段的分法在《新阅读》中已渗透,故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2、同位间互读,相互纠正读错的字音。

3、指名读,这时我的要求是读准、读通。

4、用正确的读音,全班齐读。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分组(分段)朗读,将朗读细化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建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1、教师谈话:阳光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还给这个世界上万物增添了生机。下面啊,老师就请大家一同老观看一个短片,感受一下阳光。

此时播放幻灯片的目的旨在从感官、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阳光的喜爱、珍惜的情感,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2、带着感情自由练读。

3、全班齐读。

4、突破重点:对于课文“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的理解,我放在了朗读之后。我认为只有在充分的阅读之后,才能达到感悟上的水到渠成。不做局限性的总结,而是鼓励个性化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背诵全文。

6、互动环节:轻松一刻。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劳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解,更好的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也适当的穿插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合作学习。如:同位互查,一人指一人读等都体现了这一点。接着我又引入“猜字游戏”等强化生字的识记。

最后,我以一个开放式的话题:“假如世界上没有阳光”来结束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文意,达到情感的升华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6篇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燕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本组课文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试着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燕子》一课以烂漫无比的春天为背景,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因此,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学情及编者意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一至三自然段。

2、积累“剪刀似的尾巴……”等词语,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3、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为了顺利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进一步交流并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理解和感受燕子的可爱与春光的美好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紧紧围绕“为用而教,为用而学”的原则,灵活采用点拨法、抓关键词品读词句法和朗读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让学生通过圈画、批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懂课文,更好的理解和感受燕子的可爱与春光的美好。

本教学预计两课时,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基于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本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首先,我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理清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憩”这三个方面来写燕子的,唤醒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从而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来,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在此环节中,我紧紧围绕本节课主要问题“从这段文字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赶集”、“聚拢”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学生交流汇报中,有意识关注学生发展的两个基本点,即生成点和生长点。适当利用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不断追问,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燕子的可爱与春光的并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和收获,最后达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三)迁移应用,落实语用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所以在学生感悟文本内涵的同时,我特别关注文本的表达。本节课我通过预“如毛的细雨、赶集似的聚拢”等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关注到了就是这些画面感的词语才使得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了,就是这些有画面的词语从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烂漫无比的燕子春光图,并以此为训练点,让学生积累了更多这样优美的词语,从而提高了学生语言结构的能力,落实了语文双主题的教学。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终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基于此,在本节课,我布置了“课后将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背会有” 的作业。由此把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坚持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的原则。此板书简洁的将讲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地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突出了主题,给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我将会尽大量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争取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但教学设计只不过是一种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生成性的问题,我会随机改变教学策略的。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7篇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A类:

1、认识8个生字,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类: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c类:

1、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推荐阅读原著

三、预习作业:

1、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说出我的学习方法。

2、我会动手查资料,也来认识萧大作家。

四、说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设定为: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
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六、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从谈话导入,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谈体会、想象情景、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得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激发学生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八、说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走近萧红[5分钟]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很多时候,通过预习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此时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搜集萧红资料)。同时提出问题:“《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自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学

生的独立自学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板块: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把握主线

文章介绍了“园子的特点”和“我在园子里的快乐生活”。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理解体会。

二、体会园子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我先以“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祖父的园子热闹、美丽、自由、充满生机等特点,从而体会我对园子的喜爱,难以忘怀。

三、感受快乐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学生体会到了园子的特点,我进而引导他们感受园子的快乐有趣的生活,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都透露着快乐有趣,因此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在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感受。归纳总结出几件快乐有趣的事,加以想象,从中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为了便于学生轻松体会感受,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把几件有趣的事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表演让学生体会园子对我的重要性。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比较重要,因此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第四板块:领悟表达特点[B25分钟]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第五板块: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c1c25分钟]

1、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xxx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众所周知,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一段有关作者的生平,通过其生平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出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驱使她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等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九、说板书

快乐

祖父的园子 眷恋 怀念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

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

2、透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板书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8篇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纵观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融科学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棉花姑娘请求小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故事,介绍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不同种类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角色丰富,插图精美,对话内容口语化,句式不断复现。符合一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细化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结合本教材编者的意图和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课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棉、娘”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
会写“病、医”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我把借助插图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和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作为教学的重点。据此,第二条目标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

2.情境教学法。借助课文图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观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单走向丰厚”

课的开始,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说它是花不是花,冷天人人需要它。白白胖胖真可爱,一堆一堆白花花。”学生肯定能很快猜出本文的主人公棉花姑娘。随后,我会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将有重点地指导“花”的书写。板书完,我会让学生齐读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我在引领学生通过书空的形式板书课题时,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虽不是实际书写,但在书空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学语文,写字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1.板书完课题,我会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棉花姑娘怎么了?她都请谁来给她治病?最后又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此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正如美国一教育家所说“那些不设防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2.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将“、病”等字词读准确。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留意学生不容易读准的词语,如“斑点”、“树干”、“可恶”等词,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朗读完后加以指导。并通过一些词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都比较繁杂,我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让学生简单地概况本文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文章,除了所谓的要把文章读“厚”,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章读“薄”。通过不断引导,我们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趣味识字,自主学习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呢?我在这一环节中试图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观察“姑、娘”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鼓励学生用学过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生字,又通过猜字谜、捉害虫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感悟——“从空谈走向思考”

生字学完,我会让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学习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1.借助插图,体会心情

学生在交流时,肯定会找到这一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先读一读,并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这一句时,课文里哪幅插图帮助了你理解这句话?当学生说出后,我会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并相机评价,能借助书上的图画来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叫会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插图。这不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2.欣赏语句画面

文中的第二、三、四、五段是故事的经过,这部分角色丰富,也是学生需要仔细品读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除了要抓住重点字词外,还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以及感受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体会祈使句请求的语气。

(能否读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本环节,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赋予学生抒发感情的机会。)

3.指导生字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奇”、“星”这两个难写易错的字,先以孩子自己的观察为主,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加以适当点拨和整理。师范写后,学生练写。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会强调写字的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每一学段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在这里安排学生练字,正和课堂开始时的书空相呼应,这样,通过书空和实际练字两种不同的手段,既指导了学生的写字练习,同时也避免了因单一的写字练字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到这,我的课堂教学已接近尾声,我会让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让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课都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迁移,从盲从走向独立

对于课后练习,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作为第一份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二份作业,让学生回去把今天的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关注课后练习,其实就是在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让学生回去说给父母听,是让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和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和直观性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空中

啄木鸟,树干

青蛙,田里

七星瓢虫,蚜虫

八、说教学反思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我始终坚持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将朗读作为主旋律,引导学生在个性品读中感受文本内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较单一,课下要用心去积累一些精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语。

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9篇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
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分页标题#e#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20篇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6课,编者将它和《圆明园的毁灭》、《别了,语文课》同编在一个单元,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一课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因此,作者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怎样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便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3、设计理念: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价值,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与独特体验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学目标

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类型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课共分两课时教学,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教学重点

⑴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⑵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6、教学难点

五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秦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感悟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秦兵马俑的精美,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2、启发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

2、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校提出的主动教育模式思路:质疑--学习--解疑--拓展--检测。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形成期待

上课伊始,我准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那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你们认为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想学生完全有能力一针见血地提出质疑: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都是什么样子?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学生的质疑肯定是零碎的,或表达不到位,我再会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以下四个问题出示。这是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主动学习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由读课文,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导学提示,我将导学提示设计成以下表格。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还可以三五成群地交流。总之,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

第三环节:朗读感悟,解答疑问

以你能解决以上哪个问题为导语,引导学生逐一解答疑问。说明一下:四个问题的解答没有固定顺序,完全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调控、展开和朗读指导。

问题一: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这是四个问题中最浅显的一个,学生的回答一定很踊跃、很正确。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趁热打铁,解答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课文是怎样描述兵马俑的样子的?

分别指名学生用朗读、动作体验、想象的方式汇报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样子,再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图片,让学生说说各是哪类兵马俑,有何依据?抽象的兵马俑一下子变得形象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自然会畅所欲言,同时也达到了内化文本语言,积淀语感的作用。

问题三: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

让学生汇报自己体会到的不同类型兵马俑的个性,并说说根据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我们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予肯定,说不上来的地方,我会进行点拨、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兵马俑的个性有感情地朗读相对应的段落。

问题四: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

首先指名汇报答案,课件展示兵马俑各种神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以达到语言、形象同步积累的目的,能更真切地体会兵马俑的精美。大家会发现:课文中描述的是4种不同神态的兵马俑,而我提供的是6张图片,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思维,为后面的说话练习指引方向。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并观察第9自然段的标点符号,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用有的(),好像()的句式练习说话。有了前面的图片做铺垫,我想学生的思维一定得到了激活,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丰富了文本内容,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课文学到这里,引导学生再读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的感受就会更真切了,再引导回归文本的整体,学生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感受自然就更明晰了,会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这时,引导读中心句举世无双的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学生对举世无双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呢?以此为导语引导学生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并通过谈感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一定会赞叹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了不起!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前不久,我们游览了夹山森林公园,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完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检测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以此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我设计的检测题。

一、用线将兵马俑和它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将军俑配合默契

军士俑利箭在弦

骑兵俑斗志昂扬

车兵俑有胆有谋

二、加标点

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凝神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兵马俑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三、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第9自然段,填空:

仔细端详,你会发现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缩影。板书这样设计简洁明了,既高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整体理清课文思路,抓住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6、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21篇

一、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四) 细致分析, 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 “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 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对整篇课文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激发内心的情感去思考问题,并 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学们学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 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五。作业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22篇

巴金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以它为范本的确能引发学生喜爱的个性化冲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当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具象性、虚拟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的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元化,从而就为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出发,我们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来确定教学目的和重、难点;按由扶到放的程序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一、关于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首先是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有自己的见解是目的,而暂时不问见解是否正确,充分,合理,或者粗疏浅陋,只要是自己的思考所得就好。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要落实根据特定目标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这个目的的落实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见解在实践中发展。这两点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背诵指定的段落。在这里,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

本课的难点在于: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个难点难就难在“有机整合”,难在课件设计必须与教学目的及本课特点融为一体,形成本课教学的鲜明特色,形成本课教学的鲜明教学个性,而不是为了使用课件而用课件,使课件浮于教学目的及本课特点之外。

二、关于教学结构安排。

1、出示课件,展示河面变窄了。

首先我们虚拟场景,让学生同作者一起进入作者所描写过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情景中,使学生同作者同时产生感受,并使学生的感受同作者的感受产生比较,相互碰闯,使学生与巴金比肩观察、比肩表达,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同时比较“真绿得可爱”和“绿得真可爱”的异同,咬文嚼字,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然后引导学生深研“我说许多株榕树”的错因,揣摩作者写榕树之大的妙笔。紧跟着,用作者两次到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更喜欢那一种景象呢?这一个问题促进学生作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地高涨。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按照课文中描写的顺序出示课件组织下一步的学习。

2、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样子。

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抓准特点,同时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再相互交流自己喜欢这一部分文字的原因,让作者与同学的感受相互应和相互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反复朗读、评价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准确、形象地用词、用句,才把本自然段写得既精练准确又特点鲜明的。

3、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树冠近景。

请同学们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第八自然段。首先说说你最欣赏作者哪些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一设计将学生的观察与对重点句的欣赏和理解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人对同一句子的欣赏和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闯、融合。然后,再请学生说说,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描述?并请大家评一评。

这样一来,实际上诱导的是发表与作者不同的见解,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站在伟人的肩头并超过伟人的地平线。而评一评呢,或鼓励、或指正、或欣赏、或帮助,个性化见解纷呈,信息容量大增。接下来,用齐读造势,造审美的氛围。再指名朗读第八自然段,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名再读,用声音之美表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紧接着再齐读重点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用自己声音之美表现作者点睛之美。

最后设计用“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促进学生进一步交流各自的见解:或朗读的明丽,或句子的精美,或观察的准确,或体会的细致。

4、首先让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然后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画面中群鸟翔集、百鸟齐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将在课件场景中看到的、听到的与作者所描写的相互对照,细细品味。然后分组学习讨论你认为哪些句子对景物描写最精彩?并结合画面谈一谈为什么?之所以这样设计,在于把读书、观察、验证、分析、欣赏结合起来,深入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又由于是分组学习,学生发表见解、思维碰闯的机会就更多,学习的个性化色彩就更浓,民主氛围更强,学习的自由度也更高。紧接着各学习小组交流见解。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展示自己最精彩,最动人,最亮丽的一面。然后指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自我评价,说说我这样读的理由。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朗读展示自我对课文的见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课文。

5、出示课件,对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看到的景象,为学生导游解说提供画面。

第一步组内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收集的资料,集体为导游创作解说词。组内集体创作为人人参与提供了机会,同时,将课文内容与自己收集的资料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然后用竞赛形式让小组派代表上台结合银屏提供的画面导游,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兴趣,润物无声地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并由此获得美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23篇

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新选入的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很有趣的儿童故事。是一篇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好课例。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读中感悟,体验情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发展,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从而确定了本课的重点目标、难点目标。

四、教材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篇阅读课文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如下:

因为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我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教师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知识,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悟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的策略及运用的分析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图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更动态化,形象化,更好地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1)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设计了四个大的环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生动的情景导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易学。引入新课,我采用直接板书“风”。然后问:谁会唱与风有关的歌?谁会背与风有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紫鸢。)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的声音)通过生动的情景设计,唱、背、听,多角度的感受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相机提出:风还能画出来吗?很自然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画风。(画风)

(2)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是一大重点,必须做好识字、写字这一工作,为以后的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本课认读的7个生字多是姓名用字,写的12个字也有规律的特点,识字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三个孩子的图片及名字,(课件)让学生喊他们的名字,再开火车读字卡,(宋、涛、陈、丹、赵、艺、显),并口头组词,找朋友,(找朋友宋、丹、显、陈、艺、赵、涛文、波、英、微、明、浪、静)设计不同的识字环节,生动地让学生对认的字进行了很好的掌握。对写的字,抓住有特点的艺、丝两个字进行重点教学,老师认真示范书写。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掌握四个上下结构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已经进入二年级的下期,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自主地对剩下的7个生字进行学习,掌握写字的要领。教师及时得给予反馈、评价。

(3)各种形式的读,质疑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不外乎都是服务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对语文的阅读提出了很多要求,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堂课的设计就会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悟内容,理解课文。因此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2、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3、默读课文,勾出文中三个孩子画风的句子4、个别扮演角色读5、小组分工读6、全班分工分角色读)教师重视引导学生怎样去读,特别在其中设计了借助插图,给画配上文中的文字,进行图文对话,(三幅孩子画风的图)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又理解了朗读的内容,应用图文联系的方法,取得了图文互补的效果。也激起了孩子朗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朗读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问题的设置要注重巧妙和整合。抓住本篇课文培养学生联想力,创造力的生长点,精辟的提问:你喜欢三个孩子吗?为什么?(你喜欢三个孩子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回答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尊重学生,课堂的设计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让他们的主动性,互动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合作中发扬他们的个性。形象思维的载体把语言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极好地创设了情境,理解了课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为了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合作画风。(1小练笔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都来说说。2、小画展请把你自己的奇思妙想绘出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利用动口说,动手画的环节,在说中训练语言,画中培养创新能力,创造了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法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5)学习了课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实际上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6)一堂课的灵魂在于板书,我的、板书力求做到简洁、实用。设计如下:

(画风)

艺丝

六、思想总结

以上设计,我注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图文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创新能力。

推荐访问:人教版 小学语文 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23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23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