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届中考历史冲刺猜题卷,黑龙江哈尔滨专版【优秀范文】

2022届中考历史冲刺猜题卷,黑龙江哈尔滨专版【优秀范文】

时间:2022-07-03 13:25: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届中考历史冲刺猜题卷,黑龙江哈尔滨专版【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2届中考历史冲刺猜题卷,黑龙江哈尔滨专版【优秀范文】

 

  2 2022 届中考历史冲刺猜题卷

 黑龙江哈尔滨专版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技术发明,其积极作用在于(

  )

 A.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进 B.加快了纺纱捻线的速度 C.保证了地震方位测定的准确性 D.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 2.概括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概括归纳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繁荣与开放 D.中华文明的起源 3.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窦娥冤》 D.《满江红•怒发冲冠》 4.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有一位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提高了词的格调,他是(

  ) A.辛弃疾 B.关汉卿 C.李清照 D.苏轼 5.历史兴趣小组为下面的一组图片拟一历史主题,其中最贴切的是(

  )

 A.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B.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C.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6.下图所示内容指明了(

  )

  缩小敌军的占领地,扩大我军的根据地; 防御阶段,配合正面作战,拖住敌人; 相持阶段,坚持敌后根据地,利于正面整军; 反攻阶段,配合正面,恢复失地。

 A.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 B.北伐战争的作战策略 C.红军长征的战略路线 D.抗日持久战的总方针 7.面对日本侵略的民族灾难,有人指出:“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该观点旨在说明(

  ) A.中华民族内部矛盾消失 B.国共合作意义深远 C.敌后战场决定抗战胜负 D.国民政府抗战不力 8.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登门拜访政、军、工商、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和民主党派人士达 100 多人。以上活动旨在(

  ) A.争取国内民主与和平 B.筹备新中国的诞生 C.促成全国人大的召开 D.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9.解放淮海战役中,在商丘、陇海路出现了一支“钢铁”支前运输队,共出动了 116 余万民工,各类车子 867 万辆,26 多万头牲口,把数亿斤的粮面和物资运到前线。这(

  ) A.彻底冲垮了敌人的封锁 B.有力保障了战役的胜利 C.充分说明了交通的发达 D.足可印证了物资的充足 10.1971 年的时候,由于欧洲与非洲的投票结果出乎美国意料。基辛格说:“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连我自己也认识不足。”基辛格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

  ) A.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1.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城市国企改革全面展开,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两次改革都(

  ) A.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 B.使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以平均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 D.贯彻了“南方谈话”的精神 12.托马斯卡伦德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狭窄的一隅,生活着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

  ) A.古罗马文明 B.古希腊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 D.阿拉伯文明 13.1348 年,黑死病传遍欧洲,给整个欧洲毁灭性打击。佛罗伦萨如地狱一般,无计可施的市民只能举行盛大游行,向上帝忏悔,结果更多的人感染了瘟疫,无路可走的人们开始酗酒玩乐、日夜

  狂欢,用纵情享乐忘记身边的痛苦。这一变化(

  ) A.使罗马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动摇 B.促使人文主义思想的加速到来 C.体现了人民救助瘟疫能力有限 D.导致了欧洲商路中心向西转移 1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排挤工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从而迫使工人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家强加于他们的法律。这样,机器就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减少了工人的工作时间 B.资本家以法律强制工人从事机器劳动 C.机器生产激化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D.工业革命更多地改变了工人们的境遇 15.19 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富人区和大大小小的贫民居住区法巴黎“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以上现象表明(

  ) A.民主共和观念在英法形成 B.工业革命推进城市化进程 C.生产与资本实现高度集中 D.西欧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 16.它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请问在它的指导下取得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 C.俄国十月革命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7.1933 年 5 月,美国国会允许政府采用减少美元含金量等办法,增加全国货币流通量和信用贷款数量,推进美元贬值。以上举措的实行(

  ) A.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C.延续了美国传统经济理念 D.解决了社会根本矛盾 18.1942 年 1 月,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要求,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C.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19.二战后,美国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首先就要保证西欧这块资本主义阵地。如果西欧由于经济凋敝、政局动荡或发生革命而最终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对美国来说是不堪设想的。为此,美国(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 C.推行马歇尔计划 D.利用西欧对付苏联 20.现今,刷抖音、线上学习、腾讯直播等现象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这表明(

  ) A.线上学习比线下学习更具优势 B.互联网技术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C.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D.计算机网络推动了全球同步发展 二、辨析题。

 21.玄奘西行与岳飞抗金虽都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件,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友好和平

  往来,后者则是抵御外来侵略。

 22.1918 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长沙成立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23.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九大。

 2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

 26.12 世纪晚期,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日本从此进入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27.1775 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28.1804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29.1825 年,斯蒂芬森设计的“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被誉为“蒸汽机车之父”。

 30.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中的德国必须支付大量赔款,最能说明这次会议的性质。

 三、问答题。

 31.2022 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二十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很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中共一大在哪一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什么纲领? (2)在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中,曾经两次在危急关头召开会议,实现了党在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会议名称是什么?并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次伟大转折会议的主要内容。

 (3)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哪次会议?邓小平理论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优良作风? 四、读图题。

 32.

 请回答:

 (1)写出图一、图二中少数民族政权 A、B 的名称及建立者 (2)北宋与 A 政权之间的盟约名称是什么?

  (3)北宋与西夏议和的内容是什么? (4)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是什么? (5)这些条约有什么共同点? (6)这些条约签订有什么共同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 60 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提倡学习“西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为此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南京)、福州船政学堂、台湾西学堂等,都是这一时期在“掌握西语,了解西技”的新人才标准下创办的。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办新式学堂的影响。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学校教育有了较大变化。1919 年 2 月,李大钊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因为民主的精神,不但在政治上要求普通选举,在经济上要求分配平均,在教育上、文学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机会,去应一般人知识的要求。”随着一战的爆发,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摘编自刘京京《理想与未来: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洗礼的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指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与“五四”前只有李大钊等极少数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

  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摘编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1)指出材料一图中杂志的创办者。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图 A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原因。根据图 B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理论的意义。指出图 C 会议上确立的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是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D 项正确;图片与造纸术无关,排除 A 项;图片与纺织技术进步无关,排除 B 项;图片与地震方位测定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同宋朝政权并立,因此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并非是统一多民族国家,B 项正确;辽、宋等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 A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C 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时期,排除 D项。故选 B 项。

 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元朝关汉卿是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C 项正确;《资治通鉴》、《满江红·怒发冲冠》都是宋代,排除 AD 项;《史记》是西汉时期,排除 B 项。故选 C项。

 4.答案:D 解析: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苏轼的词风格是豪放派,材料中“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体现出豪放派的特点,D 项正确;辛弃疾风格是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 震撼人心,排除 A 项;关汉卿是元曲作家,排除 B项;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时务报》是维新派的报纸,《民报》是革命派的报纸,《新青年》是激进派的刊物,这体现了近代化的探索,C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屈辱,义和团运动是抗争,新中国的成立是复兴的起点,排除 ABD 三点。故选 C 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防御阶段,配合正面作战”“相持阶段,坚持敌后根据地”“反攻阶段”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和持久战的总策略、总方针,D 项正确;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北伐战争的作战策略、红军长征的战略路线,都与题干中反映的抗日战争时期不符,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朋

  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可知,面对日本...

推荐访问:2022届中考历史冲刺猜题卷 黑龙江哈尔滨专版 哈尔滨 黑龙江 专版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