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22年)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22年)

时间:2022-06-26 09:25:01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22年),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22年)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全考点-名校内部资料)

  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的政权更替

 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今西安)。西周盛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公元前 771 年,西方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至前 476 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至前 221 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 475 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②内容:

 方法、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受封者义务: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受封者权利:诸侯可以在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森严的等级: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到春秋时期,形成渚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内容:①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③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是“家”与“国”的统一。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深远影响: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

 (5)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秦灭六国,统—全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用了 l0 年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 221 年,秦王赢政终于结束了长

 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统—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建立者:秦始皇(赢政)

 3.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或称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

 评价:军政大事的决策,—般先由三公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有利于皇帝操纵政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③地方行政制度——推行郡县制

 背景:春秋战国已设郡县:秦统一后疆域扩大;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群县制,分全国为 36 郡,郡下设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造成阶级矛盾的急剧激化。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汉至元的政权更替

 公元前 202 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安。公元 9 年,王莽建立新朝。公元 25 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220 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三国时代开始。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222 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建吴。

 263 年魏灭蜀,266 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 年匈奴贵族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317 年司马睿在东南地区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420 年,东晋大将刘裕废帝自立,建立宋。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合称南朝(420—589)。439—581 年,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5 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都长安。589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都长安。

 907 年,节度使朱温灭唐称帝建立后梁,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960 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1127 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

 1206 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1271 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 年元朝统一全国。

 2.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960 年赵国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从地方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主要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辖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利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另:西藏为宣政院辖地)

 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君主专制的演变

 (1)西汉:建立中朝(内朝)外朝制度

 鉴于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加强了皇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宋初在中央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中书省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察举制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用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背景: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①隋朝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开元年间任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后为定制。

 ③宋朝发展:严格了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严密了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

 ④明清衰落:采取八股取士

 ⑤1905 年废除。

 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5、监察和谏议制度(补充知识)

 (1)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兼管监察事务

 西汉:汉武帝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

 唐朝:设道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

 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明清:中央设都察院、六部给事中;地方设按察司

 (2)谏议制度

 为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唐宋时期形成了谏义制度。

 隋唐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讽驳。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评价;局限性: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性: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②明初丞相胡惟庸擅权。

 经过: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后来因政务繁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影响: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形成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③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再由皇帝“批红”审定。④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时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内阁的性质及作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推荐访问: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高考 名校 中国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