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23 17:55: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 作

 者:

 赵静宇

 作者简介:

 赵静宇,教育部考试中心学科秘书,助理研究员,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立业大厦。

 原发信息:

 《当代教育科学》(济南)2015 年第 20156 期 第 51-53,57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08 期

 批判性思维能力被看作 21 世纪必备能力之一。[1]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教育家发现,具备创造力的“科学知识分子”在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0 年前的 5%下降到 3%,他们将原因归之于美国教育的缺陷。批判性思维教育被寄予厚望,逐渐兴起并影响到美国教育改革。[2]近些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呼声在中国愈来愈高,原因同样在于整个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望。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比如《批判性思维教程》中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3]《批判性思维工具》中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4]虽然定义不同,但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共同之处: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可以对其他种类的思维进行检视、反思,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帮助我们寻求真相、得出结论、获得

 解决办法。在高考试题中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既可以选拔出符合高校需求的学生,又能反拨中学教学,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已经正式使用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考查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与语文学科能力的考查紧密结合;二是侧重对技能而非态度的考查。

  一、与语文学科能力的考查紧密结合

  美国一些研究者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与特定领域的教学——如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5]教学如此,考试亦是如此,无法不涉及其他能力去实现对批判性思维的单纯考查。而与学科能力结合越紧密、所需学科知识越多,试题的难度也就越大。可以比较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 6 题和 2014 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第 11 题第(4)小题。

  2014 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 6 题:

  根据第③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 6 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 Jason 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上述报道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家竭尽全力,运用一切手段进行商品营销。新闻、访谈、综艺节目、电视剧

 等一切大众传播的手段都为其所用。新闻,一般来说具有真实的品质,当读者以这样一种心态,毫无防备地去阅读上述材料时,就可能将隐藏在新闻形式背后的营销暗示一同接受。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或者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的人,是可以轻松识破这种伎俩的。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大学学习评估项目中罗列出来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中,包括:判断信息是否恰当、区别事实与观点、发现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关系。[6]这道试题就是对上述能力的考查。而阅读材料第③段给考生指出了答题方向:可以从来源是否可靠、报道内容是否完整、报道者是否提供了证据、是否有其他意图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考生只要具备符合高中毕业生水平的理解力,能明白材料中语句的含意,就能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并对上述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了。

  该题中考查的批判性思维离不开语文中的理解能力,这种结合较为直接,也容易识别出其中的批判性思维的意味。与之相比,2014 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第 11 题第(4)小题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与更加语文学科化的能力考查紧密结合在一起。

  全国课标卷第 11 题是一道大型阅读题。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说,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农村姑娘守明给相亲对象做了一双鞋,在约会时将鞋送给了他。小说正文采用守明的视角叙事,大量文字用来描写守明细腻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相亲对象正如文中用以指称的“那个人”一样,形象模糊,只在结尾时露了一下脸。他将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

 并没有试一下,离开时候还“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这依然是守明眼睛所看到的,所谓“猛地”也只是守明的感受。

  正文结束部分没有说守明最后有没有和“那个人”在一起,读者能感受到的是守明的单纯、羞涩与热情,并为这些美好感情感到一丝担心,担心守明的期盼落空,担心守明受到伤害。正文结束后,作者附了一则“后记”,讲的是“我”的故事:曾经接受了一个农村姑娘做的鞋,没有穿,后来退还给了她;姑娘眼泪汪汪,而“我”满是歉意,“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2014 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第 11 题第(4)小题: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该问题是针对小说文本“正文+后记”的独特形式而提出的。如果将“后记”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后记”中的“我”便也是虚构的了,是小说中的“那个人”。这样的“后记”告诉读者明确的结局:守明最终被抛弃了;同时也展示了“那个人”视角下的故事:遗憾、愧疚。如果将“后记”看作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我”是作者,那么小说正文是完整的,故事则停留在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又无法把握的守明身上。

  对于考生而言,只有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具备一定文学素养,才能分辨并体会到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异。无论考生选择哪一种答案,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可以得分。大家都会同意,这道试题考查

 的是文学鉴赏能力,但大多数人无法将之与批判性思维联系起来。其实,在文学鉴赏能力背后,能够让人意识到“后记”大有可探讨之处的,正是批判性思维。首次提出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这样说:“如果提议一提出就马上被接受,那么我们的思考是非批判性的,反思极少。要将它在头脑中反复考虑,进行反思,就意味着要搜寻另外的证据,搜寻那些会发展这个提议的证据……”[7]阅读时怀着随时提问的态度,主动和作者对话,积极发掘文本间的关联以及关联的意义和影响,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作者的情感诱导所左右,不是毫无抵抗地接受文本传达的价值观念,这些全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批判性思维,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之上的。高考语文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必然要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而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知识的结合越紧密,答题的门槛就越高,试题的难度也就越大。上海卷第 6 题的难度为0.81,全国课标甲卷第 11 题第(4)小题为 0.54,即是最好的证明。

  二、侧重对技能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者不仅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习性和态度。根据《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的归纳,技能主要包括澄清意义、分析论证、评估证据、判断推导合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习性和态度主要包括思想开明、心态公正、寻求证据、尽可能全面充分了解、关注他人的观点及理由、信念与证据的成功相配、愿意考虑替代选择和修正信

 念。[8]由于在考试时间、考务等方面的限制,高考语文在进行批判性思维考查时侧重的是技能部分。

  如 2014 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第 1 题,就对批判性思维中澄清意义、分析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 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原文给出了“悲剧”的三个条件:第一,旧势力战胜了新力量;第二,表现抗争与拼搏;第三,以文学艺术为载体。A、B、C、D 四项中,A、C、D 三项分别是民间文艺、电影艺术和文学小说中的悲剧故事,唯有B 项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不符合第三个条件,所以是正确选

 项。表 1 是在使用乙卷的河北、山西、河南三省随机抽样的 3179 份答卷所作的数据统计。按照总分从低到高分为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

 该题考查考生能否澄清概念的意义。每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意。文中的“悲剧”和我们平时所有的“悲剧”之间,既有重叠,又有不同。试题就是通过能否将不在外延内的选项挑选出来,以考查考生是否掌握材料这一特殊语境下“悲剧”的内涵。只有概念清晰、意义澄清,才能避免思维混乱,批判性思维才可能继续进行。概念,是最基础的要素,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常常被学生忽视。

  从图 1 我们可以看出,总分越高的学生,答对这道题的几率越大。此题具有相当好的区分功能。

 在对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考查的同时,要防止将批判性思维狭隘化。对于即将进入高校学习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批判性思维能力意味着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相反。但有时对批判性思维的狭隘理解却使得事与愿违。美国维思里安大学校长 Michael S.Roth 一篇演讲词《超越批判性思维》中谈到,很多人都存在误解:通过看一个人“是否具备识破或诋毁别人陈述(或信念)的能力”来判断他的批判性思维是否敏捷。稍有不慎,批判性思维就会陷入诡辩中。他提醒教师,应该提防不要教出自鸣得意、喜欢发难的学生,当学生学会批评教科书、机构或人

 们没能完成既定目标时,他们可能已经被剥夺了从学习中获得尽可能多知识的能力。而“没有移情的能力和深入本质的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就是枯燥乏味的。”[9]

  高考语文在考查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时候,也将重点放在“移情的能力和深入本质的理解力”上,避免将学生引导到“努力证明事情为何毫无意义”的道路上来。有些试题便是据此来设计的。例如 2012 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第 16 题: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 5000 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该题中,题面所给的两个文段在内容上直接相关。由“材料”文段可知,就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开采铜矿、铸造铜器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至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但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铜器都被证明不是夏代之前的。第二个文段中,空缺句①前面有一个已经给出的时间限定语“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这就限定了该句应该回答的内容。根据“材

 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将该句概括提炼为“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空缺句②是转折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它前面的分句是“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结合“材料”内容,表达为“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为佳,因为只有这个意思才与前面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空缺句③是个煞尾句。它前面的几句话主要是讲上个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地区的考古发掘情况。由此来看,空缺句③的内容与“材料”文段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前面已给出“因此,可以确认”这样的文字,可以知道,空缺句③应该包含通过推断得出的带有结论性质的内容。推论的根据就是它前面关于“偃师二里头发掘”的那几句话。根据整个文段的主题,再结合前面补写的两个句子,可以确定:句③应该说成“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考生必须筛选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供的信息,并将信息经过理解整合为己所用,再根据空缺句前后限制填入恰当内容,整个表达才内容完整,前后呼应,逻辑严密。这道试题的思维强度很大,考查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有它们,才可能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没有它们,是绝对不可能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

  根据海南省提供的数据,该试题难度为 0.4257,区分度为 0.4604,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道区分功能好、难度适当的好题(见表2)。

 通过上面四道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考语文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不是通过一道大题实现的,而是将它细化为具体的能力考查点,渗透到材料阅读、思维过程、文字表达之中,将它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结合起来考查。

  考试限制了证据和资料的搜集,限制了思考的时间,更关键的是,限制了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可能,命题者只能在字数要求的范围内辗转腾挪,设计考点,答题者也只能在呈现眼前的短小材料中找寻证据,回答所提问题。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考查的不利因素。但即使这样,高考语文也大有可为之处:可以考查检验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可以考查辨识有缺陷的推理,可以考查是否能有效构建论辩。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逐步得到体现。

推荐访问: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 批判性 考查 高考语文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