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艺术(范文推荐)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艺术(范文推荐)

时间:2022-07-04 13:55:03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艺术(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艺术(范文推荐)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艺术”,说白了就是教育艺术。“艺术”这个词很温暖,也很高尚。说它“温暖”,是因为它是大众的,人活着,只要干点儿事就绕不开艺术;说它“高尚”,是因为“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讲究艺术,每一位教师必须把教育事业当成艺术,醉心其中,方能其乐无穷!今天的报告虽然谈不上艺术,只是工作中的一点点感悟,算是一块砖头吧,以此为诱饵,但愿能钓出大家的“玉”来,抛砖引玉嘛!

 第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

 一、学校德育的多元认识。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负的一代。而 德与 才孰重孰轻,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从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

 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可见,学校德育既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也是检验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标准。

 1 1 、学校德育认识。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

 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该定义我们可以解读为:

 ⑴、阶级性——学校德育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它有鲜明的阶级性;2012 年 2 月 12 日,国家首先提出 24 字“国家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其具体内容是:

 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制

 公民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⑵、系统 性 ——学校德育强调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与合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加强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⑶、实践性 ——学校德育注重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⑶、长期性——家庭、学校引导,社会监督,从娃娃抓起,学做人是每个人穷其一生的功课。

 总之,学校德育就是目前我们国家要倡导的核心素养,孩子具备了核心素养,学校德育工作也就落到了实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

 建国那一天起,围绕学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上个世纪 70~80 年代,国家倡导“主体教育”,回归以人为本;80~90 年代国家又提倡“素质教育”,对学校培养目标有了具体的要求——“素质”,至于“素质”到何种程度,从哪些板块着手,仍然模糊。为了落实“素质”,许多学校两手抓:一手抓分数,一手抓音体美、实践活动,普遍认为孩子会唱、会跳、会画画等基本技能就是素质教育;上个世纪 90 年代到 2000 年,国家又倡导“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培养目标转入具体化;十八大之后才提出了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拥有的 必备品格与 关键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六大核心要素给出了具体的指向目标:

 文化基础(文化性):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

 知

 社会参与(社会性):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

 行

 自主发展(主体性):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

 悟

 三个方面(主体性、社会性、文化性)、六大要素给出了“全面发展的人”最关键、最必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三个方面、六大要素也给出了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

 ——关注文化基础:文化育人(环境文化与课程文化)—— 知

 ——关注社会参与:活动育人(团队活动、社会参与)—— 行

 ——关注自主发展:规范育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悟

 2 2 、从阅读的角度对德育的理解:

 ⑴《快乐教 育》 ——

 品德源于快乐

  我想从读书的角度,谈谈对德育的理解: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在该书中,他对孩子的天性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客观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全面阐释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果父母从来没有受过如何养育孩子的教育,就好像一个做生意的人不会算账,一个没有学过解剖学的人做外科手术一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常识。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快乐成长,十分重要。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规律。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成为现代教育史的一座丰碑。认识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⑵、《情境教育》 ——

 品德源于体验

 从德育的视角阅读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认识课程中的德育。《情景教育》是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教育。问题、活动、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三块基石。李先生说:创设情景课程,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发现美,体验美;在长期的环境熏陶下,形成正确的

 道德观念及行为习惯。情景教育能够缩短心理距离,让孩子以真切的感知感受到德育与他们自身的联系,并主动投入到德育活动中。

 例如:清明扫墓。英雄烈士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英雄形象高大,有着光辉业绩,高尚的人格之美。以美唤起孩子对英雄的热爱;以引导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唤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例如;组织孩子走进聋哑学校,了解残疾儿童的学习,体会学习的艰苦,由衷产生产生对小伙伴的同情,激励孩子更加热爱学习。

 情景德育把德育衍化成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动参与进来,在一个个德育情景中,孩子们从生活中明理,以美和爱叩开孩子的心扉,渗透在孩子生活的各个空间,内化成自觉的德育行为。

 ⑶、从 学校的角度认识德育。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对德育工作的价值重视不够,与学科教学混为一谈,德育工作的短期化、狭隘化。把班级生活简化为学科生活、制度生活、组织生活。班级建设缺失规划,以突发事件、上级活动、平时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班级生活。通常把基本的行为规范视为德育的全部。

 针对上述现状,德育工作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目前哲学家有了更多的论述。周国平在论教育 书中谈到:德育不仅是意识形态的,

 从人性的基础理解,重要的道德品质:一是善良既有同情心。二是高贵既是做人有尊严。社会没有同情心和尊重,人的生活就没有温暖和幸福。例如:跳楼事件。说明德育的缺失、生命的脆弱。

 由此我们发现:德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目前急需加强教师德育专业知识培训学习,才能更好让教师的指导行动,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我校的德育工作。

 1 1 、学校文化的解读。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笃于爱,智于行”,强调“存正心,行正事,做到知行合一”,落实“能力+品格”的培养目标。学校立足“ 国家课程校本化,德育活动课程化”这一课程理念,加强学科整合,搞好德育工作。

 圣人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深处解读是让教育回归,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构建“原生态式”教育模式。有人说,学生如同庄稼,学校如同田园,老师就是园丁,耕耘者必须做到不违天时,顺培之,勤育之,“率性”而为之。万不可违背规律,揠苗助长。更不可走捷径,急功近利。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是玩中学,学中玩,玩出花样,玩出生命的精彩。发现生活中的阴霾与彩虹,因势利导进行挫折教育、成功教育、习惯教育、文化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原生态下的教育又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的“六解放”教育。让孩子在师长引导下,充分调动各个感

 觉器官,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文本,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家庭、学校、社会带给他们的快乐。由此看来,原生态下的教育就是呵护童真,滋养童趣,珍惜生命,这也许正是高境界的德育教育形式。

 2、学校德育课程化。

 我校本着 “一个原则”——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德育课程化;

 搞好 “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倡导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新);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做好 “两项服务”——为教师的教搞好服务;为学生的学搞好服务。

 课程整合实现“三个对接”:既课堂与家庭、社会、未来精准对接。学校课程模式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德育活动课程化”从课程整合入手的具体体现。转变育人观念,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学生习惯,提升学生素养,把德育细化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中。

 结合年级段,制定德育建设规划,把学校德育纳入课程体系,编写了《德育与生活》,共 6 册。每周安排 1 个半天,实施“快乐活动日”:每天午后 1:30—2:00 这段时间里,进行 15 分钟的专题辅导。其中包括专题教育、体锻、安全、礼仪、心理健康、自主拓展、防灾减灾等内容。

 3 3 、德育课程的构建方法。

 课程是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志,是一种完整的专业实践,它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要素。举个例子,假如一位教师发现路旁的柳树很美,于是就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这不叫课程。如果教师事先围绕柳树构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包括引导学生观察柳树、欣赏关于柳树的诗、词、文章等;孩子学得如何?再有个过程性或终结性评价。好了,课程的四要素已经齐备,这,就是课程了!

 我为什么倡导教师一定要做课程呢?

 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教科书外加一套教参早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国家教材为主线,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原则,引导教师学会做课程,做课程的原则就是追求课堂的高效愉悦。高效愉悦课堂唯一的证据是学生学习的增值:动力值即是想学;方法值即是会学;能力值即同样的条件学得更多;意义值即培养孩子终身学习。做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经历“真学习”,尽量达到“文道合一”即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立人立品的过程。那么什么是真学习呢?

 首先,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即自主或合作建构的过程;第二,深度理解,知识条件化、情绪化、结构化;第三,改变学习方式,即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第四,元认知:自我指导与

 管理的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第五,消除“虚学会”,避免替学;力戒“想当然”,当心“捷径”。

 做课程的方法有哪些呢?

 就拿教学一个中华的“中”,国家教材中可能只是出现了这个字,教师如何教?就需要做课程。首先引导孩子识记这个字,孩子读几遍,会认会写,初步完成“知识能力”目标;至于教师采取何种方式,营造什么氛围,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效率如何?这是“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过程;教学到此,并没有完成任务,我们还必须引导孩子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由“中”字拓展延伸,诸如“东西南北中”、“我爱中华”、“河南话:一件事做得好——中!”等句子、诗词、文章,这就是我们板块研究的内容。这样就是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三、学校 德育的路径之一 —— 文化育人

 (一)文化育人之传统文化、

 1 1 、走进传统文化。引导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就好比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智慧、善良的种子。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位“有根的中国人”,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根。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里,我们才会理解“大写之人的真正涵义”

 其实,中华文明五千年,其正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儒,左边为“人”,右边为“需”,大有儒者人之需也的意向。两千多年来,因为儒家态度宽容,富有强盛的道德教育性,而其教育性以伦理为中心,张报本,崇德,追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拿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来说,全文 1722 字。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古人曰:“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诗教有这么多的教育功能,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却常常被忽略,许多教师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还一个劲的喊,学校德育怎么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给我们开出了“药方”——国学经典中找答案啊!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是好的,目前,各学校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传统文化浩于烟海,必须得有选择,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孩子,选多少?选那些?课表、课时如何安排?传统文化诵读与国家教材应如何融合?诵读的方法技巧如何?诵读一定量的传统文化之后,如何与他的生活、做人、作文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弄不明白,就“跟风进课堂”是不明智的。

 2、传统文化进课堂。我们学校自 2010 年就启动了“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与研究,学校成立课题组有计划、有目的选择适合不同年级段孩子的精品,编辑成册,引导他们诵读。诵读就是要放声读,读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达到读有所得,读

 有所悟。为此,自 2012 年秋,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我们在中、低学段增加了“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诗经》、《笠翁对韵》、《论语》、《道德经》等蒙学经典诵读内容。在诵读实践中,我们采用小班实验,全面推广的模式,在一年级,我们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了《千字文》、《诗经》、《笠翁对韵》三个蒙学经典的诵读任务。充分利用早读课前、后 10-20 分钟“读古”时间,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统文化具有“蒙童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巨大教育功能。在优秀经典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中,孩子一定会养成儒雅人格,高雅气质,文雅品质。

 (二)文化育人之环境文化。

 我认为学校环境文化并非“找几张宣传图片往墙上一贴”那么简单,必须基于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学生实际等方...

推荐访问: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德育 班主任工作 艺术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