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7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7篇)

时间:2023-06-26 15:35: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

  (二)基层基础薄弱。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

  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平安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随着此次机构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工作实效。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精细化水平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在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应用不够。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破解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治

  理的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都严重不足,接处警大部分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较低。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专职人员待遇不明确,兼职人员往往一人任多职,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明显较低,仅能应付部分工作,对于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的服务难以提供。

  二、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们认真总结治理实践经验,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幸福驿站、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将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社会治理力量相对整合,打造政法小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二加快提升四位一体建设的协同化水平。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鼓励各镇(区、街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打响基层善治的邳州经验、邳州品牌。

  (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安政务服务。三是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监控接入110指挥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阳光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平安视联网建设,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拓展党建+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党建要融合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党建+群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

  盖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投入保障。一是明确专项资金。要明确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益。二是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政法综治队伍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

  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训课程。三是筑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社会救助逐步扩展到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困难群众帮扶与救助等业务,社会救助工作日益完善;但从基层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社会更加公平的实现。

  一是资金来源单一,救助广度深度受限。近几年来政府和慈善方面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虽然逐年见长,但是需救助的人员涨幅大于资金投入的涨幅,加之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筹资渠道少、数量小,来源较为单一;由于资金少,救助标准仍然较低,被救助对象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标准制定固化,救助公平公正受限。将家庭收入作为主要的确认标准,没有考虑家庭的刚性支出,致使许多家庭收入高于救助标准,但家庭刚性支出过大的群众无法享受国家应有的救

  助;将有无赡养人作为特困供养的确认标准,缺不考虑赡养人的赡养能力,造成一些有子女,但子女物质条件不高或者赡养能力差的老人无法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三是项目实施单一,救助体系完善受限。我国当前虽然建立了以生活救助为主,生产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和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为辅的基本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还是单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其他专项救助仍徒有其表,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三点建议:一是扩宽筹资渠道,增强救助的广度深度。建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募捐,把社会救助的蛋糕做大,提高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接受救助后生活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科学制定标准,强化救助的公平公正。建立复合型的救助标准,改变单一的以家庭收入,赡养人情况为主的救助标准,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建立复合型的救助标准,实现应保尽保更加公平公正。三是全面实施救助,完善救助的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施救助工作,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和更多得困难现象得到救助,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编制少、不专职。

  在乡镇,分管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无法做到和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一样专职,抓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乡镇基层治理办、组织办、党校等机构没有实体化。人手少工作量大,乡镇班子成员不想分管组织工作,年轻干部不想成为组织员,优秀干部不想进入区委组织部。

  问题2:机关党建工作弱化。

  个别机关党组织设置不够规范,如职能变动,没有及时调整,个别支部党员已不足3名,但还继续保留,不能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机关系统党委虽有建制但没编制,从事日常党务工作的党务干部都是牵头单位的业务骨干兼职,造成缺少时间和精力去抓党务工作。有的机关党组织找不到以党建促业务的抓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问题,党建与业务难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问题3: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薄弱

  两新党组织覆盖率低,组建党组织数量少,部分两新组织以经营业务为主,且少有管理层人员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因此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平时没有正常的组织生活,没有固定的党员活动,三会一课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缺失,党组织形同虚设。

  问题4: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支部凝聚力不强

  从目前我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干部现状来看,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做经济工作的经验也不丰富,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缺少懂经济、有头脑,有拼劲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导致村干部威信不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强。

  建议1:科学配置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编随事走,与编办联合发文增加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编制。从精神上、物质上、政治上多关心关爱基层党务干部。

  建议2:严格对照党章,按照科学管理、有效运行的原则规范机关党组织设置。机关系统党委班子成员可以由改非领导职务且熟悉党务工作的干部担任,专门从事党务工作,解决有建制没编制问题。出台《机关党建工作考核评议办法(试行)》,每年对机关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此外,每半年开展1次机关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专项督查,促进党建工作目标有效落实。

  建议3:通过单独组建、挂靠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加快两新党组织组建步伐。对两新党组织的班子管理、组织建设、党内生活等工作建立规范化指引和量化考核办法,加强监管,逐步把党建工作转向具体化、制度化。

  建议4: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镇党委书记和农村基

  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责任意识,集中投放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形成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和明星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从机关、企事业单位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助推精准扶贫,激活村级集体经济。

篇二: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__市两区社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不断夯实基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政府和部门对社区地位和功能定位不够准确,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同时,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也大量沉淀到社区,使居委会不堪重负,导致社区居委会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行政色彩相当浓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当前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求助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区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街道运行中依赖于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街道层面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三)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收入待遇偏低,加上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__市__区和__江区虽然多次调整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扣除各种应缴保险费用后,实际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仅能勉强维持个人基本生活开销,难以养家糊口,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相比差距甚大,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如__区2012年和2013年公开招录的40名大学生社区居委干部中,目前相继有11人向所属街道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已审批。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四)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区、街、社三级纵向式社区组织构建,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主要的是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仅局限于社区居民层面,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组织设置比较单一,工作领域相对狭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整合区域内

  各种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社区形态的复杂性、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协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区拆建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商品房小区,原国有企业社区衰落,外来工聚居地城中村,老城区在拆建中变零落。在这种大环境下,同一个社区包括了多种形态,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并存,居住其中的人员需求相差甚远,社区形态复杂性与多样性,给开展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兴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一旦发生,社区或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马上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在现行政府体制中,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一些小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像城市管理部门与小贩之间,本地人与外来工的关系,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容易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六)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城市社区工作,以服务城市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分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更有效调动和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的助人自助的观念和风气的形成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社区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事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等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

  的遇事和稀泥或双方各打50大板的粗放型处理办法,受固有思维习惯影响,先入为主,轻易表态、做批评、做道德批判,不愿或难以花时间真正去了解、去倾听,就难以真正对服务对象产生实质帮助。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倾听、共情,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__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建设。

  (一)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__市城区居委会设立试点,以推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作为社区规范化建设重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区直直接为群众、企业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街道,增强街道的服务力、执行力。

  (二)政府转变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

  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三是对社区社会组织放权。街道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领军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通过让渡公共事务、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自立自强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200至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四)社会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的公

  益性需求,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社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机制、新领域。以求助电话、社区服务网站和短信为载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辐射城乡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活类、资讯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服务求助网络。参照嘉兴市建立__社区服务平台,推行城市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打造“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同时,建立服务成效回访评估机制。定期回访项目执行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保持项目创新性和长效性,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制定下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解决社区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区直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贵阳市制定《城市社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管理工作问责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城市社区工作条例》,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健康有序运行。三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如__新区在2007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__区在2010年也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

  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从预算管理、经费保障、财力支持等方面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社工模式引入社区工作

  传统社区工作是用经验型、传统型的群众工作的手段,把居民群众当做工作对象,社工模式更偏重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区人际之间的支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促进社区居民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个案工作,结对帮扶、同辈教育等方式,既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又促进社区居民个人成长,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达到个人转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在服务中,贯彻社会工作原则,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在服务中,做到倾听、共情、接纳、不做道德判断,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扶持、助人,人与人之间的链条连接的更加紧密。让社区居民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处境,寻找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建立自信和新的目标,最终达到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

  (七)不断提升社区共治的能力

  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在社会构成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以单一的组织或人员队伍完成纷繁的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已经非常困难。通过招募志愿者,把一双手变成百双手,有效地解决了工作有人做的问题。使志愿者成为推进社区发展的主力军,依靠志愿者人员来做大量的教育和服务工作,有利于社区工作者专注于组织和管理。使一些原来受助的居民,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到助人,成为社区积极的力量。在社区中发展

  志愿者队伍,还为实现社区的自治,培养社区的骨干力量打下好的基础。二是培育社区意识,激活社区共治的动力。积极培育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塑造公共价值认同,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社区成员的公共责任意识,从而凝聚共识。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即组织社区代表、专业队伍第三方组织、社区团队、知名人士通过各种形式征求他们对社区服务项目等公共议题方面的意见建议。

篇三: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社会保障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农民在面临退休、疾病和意外风险等情况时,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这给他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宣传,让农民了解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和保障政策的具体内容。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社会保障。

  二、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在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基层组织存在欠缺有效组织管理和服务农民的问题,使得农民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服务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参与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自身组织能力。

  三、教育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师资和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因此很难满足农村学生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同时加强农村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力。

  四、医疗问题

  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不足,导致农民很难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大困扰,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医疗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总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很多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管理,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农村地区更好地发展。

篇四: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需要高度重视乡村社会治理,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鉴于此,文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着眼点,分析高效开展乡村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对策

  一、当前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有待更新。许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不适应优化基层治理的需要。一是思想上没有实现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观念向现代的社会“治理”观念转变。面对基层事务,习惯于依靠国家机关自身的力量去解决,而对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重视不够。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没有形成。二是源头治理意识不强。有些干部习惯于在事件发生后充当消防员,去从事灭火工作,而忽视在事件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有些干部习惯于搞集中整治,不注意在善政策上下功夫。三是部门联动意识差。有些部门片面认为社会治理是政法机关的事,与本部门关系不大,致使资源、力量难统筹,程序、规范难对接,信息壁垒难打通,部门协同联动的机制难形成。

  (二)基层智能化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智能化是影响一个地方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了一些利用智能化开展基层治理方面的典型。大多数地方智能化水平较低,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现象严重,部门间信息不能互联互通;二是智能化设备设施落后,满足不了智能化治理需求;三是专业人才匮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智能化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优化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乡村振兴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开展特色产业,打造农村地区品牌,促进整体发展。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心态也发生转变,不仅对生活提出要求,也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所以,作为乡村振兴管理者,在发展经济开展业务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生态资源特色,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独特而舒适的体验。对此,首先需要对乡村振兴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强化对住宿、餐饮等设施的改进和发展,使农村居民在生活的同时能够获取不差于城市但又存在明显区别于城市的居住体验,品尝到意想不到的美食,真正得到身与心的全面放松。在针对乡村振兴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重视。正常情况下,农村产业附加值普遍不高,这对于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推动,想要更好的推动乡村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就必须对其产业链进行延长,借助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体系进行加码,实现双赢。

  (二)做好农村干部培养工作

  针对农村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重视村级后备人才的培养。预备人才不仅可以填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空缺,还能解决干部断层问题,确保农村两委换届时能够有人可选,有人可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有意识的挖掘农村人才,对各职位接班人进行培养,建立人才存储机制。如,在换届时留心观察,将落选人中品学兼优的人员纳入后备组;组织各级各部门借助自身职能优势,从在外能人中进行回请,并将顺利回请人员纳入后备人才库;重点关注五乡人才,包括新乡才、返乡大学生、回请经济能人、实用技术人员以及第一书记等,从中选取后备力量,作为人才储备。推动干部队伍思想上实现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观念向现代的社会“治理”观念转变。

  通过动员,激发其乡土乡情,鼓励其回乡任职,传扬奉献精神,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但是出于人性的考虑,对所选后备干部都采取跟进式培养,以“传、帮、带”的形式开展多岗位锻炼、集中式培训以及交流学习等,帮助其

  快速成长为农村发展的可用人才,早日具备从事农村建设事业的素质和能力。最后,通过探索,寻找能够吸引人才回乡工作的政策手段,对于特殊型人才还可直接由区级负责管理,加强对人才的留用,提升对后备人才的培训。

  (三)构建完善脱贫体制机制

  结合实际,探索乡村脱贫和振兴的体制机制。农村脱贫取得一定成果后开始进入振兴阶段,而在两者过渡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和农村工作部统筹协调领导机制。在脱贫和振兴的过渡阶段,一定要对相关体系框架进行梳理,颁布实施细则,针对具体事务进行有效衔接。在借鉴脱贫经验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进行转移。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委书记总指挥的领导责任制,对各级书记紧抓乡村振兴的保障制度进行强化,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权责体系,提高扶贫效率和质量。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协调能力。乡村脱贫和振兴需要相关工作机制的一步步推进,如对相关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工作动态监测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机制的相互配合、衔接,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同时,推动乡村脱贫和振兴。搭建农民服务平台,提升群众政策认同感,为困难民众提供帮助。因为农村发展底子薄,无论是人才、技术、设备等都较为稀缺,因此需要为农村发展提供专门服务平台,如科技平台、人才招聘、专家资讯平台等,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形式,为农民开展专门技术培训、法律援助、政策宣传以及创业就业资助,为农村发提供来资源和机遇。

  (四)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步伐

  目前,虽然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封建习俗、传统陋习等仍然存在,并且很难根除,这不仅对农民群众思想进步产生影响,同时对农村脱贫和振兴工作的衔接与开展产生阻碍。对此,一定要积极开展文化脱贫和文化振兴,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步伐[4]。正所谓扶贫先扶志,利用扶贫阶段

  所取得的成就,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获取新的精神面貌。

  一要加强村中思想引导,树立科学文明观,对传统封建迷信和陋习进行摒弃和脱离。二要树立现代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农村振兴。三要在扶贫的基础上扶志,通过引导教育、奖励、激励等手段激发困难群众脱贫积极性,提升致富能力。四要打造模范文明村、并从村民中评选脱贫致富小能手以及文明个人等称号,以模范和榜样的力量鼓励村民,为荣誉而奋斗,勤劳守法、崇德向上。

  (五)以打通数据壁垒为切入点,推动智能化治理水平的提升。智能化治理的运作机制是城市政府建立大数据平台,将城市基础数据、政务数据以及医疗、交通等实时动态数据加入到地理实体中,再把地理实体加载到城市信息模型,形成实体、模型、数据一体化。实行智能化治理必须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具有领域、行业性质的数据,按照管理层级封装到市、(县)区、街道、社区等各类“块”中,形成“块数据”。大数据平台能够促进多部门共享和协同联动。同时,建立APP应用小程序,方便基层多元力量参与共治。

  这样,有利于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

篇五: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成绩斐然,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由此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当下,这种累加效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尤为明显,创新治理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打开。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度负重。一是身份的急剧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引发“单位人”向“社会人”大批量的转化,给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各单位卸掉了原本自己要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担,将包袱甩给社会,甩给基层。但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使得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相对不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二是人口结构的快速改变。城镇化快速发展给城市人口结构带来巨大变化,最大表现就是流动性人口激增,有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本地居民。大量的流动性人口成为社会管理盲区,给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三是供需不平衡。民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单位制的逐步解体,基层社会的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复杂,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信访、拆

  迁、征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和纠纷大量出现,而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予以解决。

  权力有限。一方面是“万能”的职能,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职权。人们形象地用“三少三多”来概括当前基层体制现状,即:权力特别少,事务特别多;权益特别少,职责特别多;资金特别少,服务特别多。以街道办事处为例,“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级、区级政府将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务“漏”到街道一级,街道办事处的科室部门设置几乎与上级政府一一对口,包括住房、养老、低保、就业、司法、综治、城管、防火安全、卫生、绿化、环保、计划生育、文教、市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同时还设置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由于地域的限制街道办事处不能拥有类似于市、区政府过多的工作人员,这就更加重了街道办事处的负担。造成“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局面。

  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从政策上给基层社会管理带来难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整套制度已经过时。中央也反复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放在同等的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仍存在大量的“一城两制”“一村两制”“一家

  两制”、人户分离、社保难衔接等现象,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难度。角色错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亟待现代政府转型,政府有了新的明确的角色定位,增强能力才有明确的目标。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应该担任这样几种角色: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府;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天职,现代政府的角色转换,是由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换;公开透明、天下为公、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政府—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形象,也是现代政府必须选择的行为方式;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法治是现代政府的手段,用法律规范社会也规范自己,这是现代政府的发展趋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政府角色转型尚在起步阶段,仍有大量工作亟须解决。

  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从制度层面给基层社会治理减压。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以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判断一个社会稳定与否,不在于有没有社会矛盾或利益冲突,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存在一个能把不稳定因素控制在‘有序’范围内的社会机制”。再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衍生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曾很好地服务于计划经济。但目前随着移民潮时代的到来,这一制度显然已经过时,迫切需要改革。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针对一些容易突破的环节,先行先试,从而建立健全科学合

  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改革路线。

  转变政府理念。“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群众意识。现代政府的角色转换,是由权力管制为主的政府转型为以服务为主的政府。要改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较多偏重于管制而忽视服务的情况。各级政府公务员要树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而存在的价值理念,各尽己责切实为群众做好服务。

  推动公众参与。程序正义是最基本的正义,要从流程上给基层社会治理减压。而推动公众参与从根本上要激活社会的主体意识,可以说,公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即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培育公民社会,推动公众参与,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群众自治组织,如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使之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社会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利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搭建起多层次、多元化服务结构,从而在社会管理中进一步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篇六: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成绩斐然,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由此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当下,这种累加效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尤为明显,创新治理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打开。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度负重。一是身份的急剧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引发“单位人”向“社会人”大批量的转化,给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各单位卸掉了原本自己要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担,将包袱甩给社会,甩给基层。但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使得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相对不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二是人口结构的快速改变。城镇化快速发展给城市人口结构带来巨大变化,最大表现就是流动性人口激增,有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本地居民。大量的流动性人口成为社会管理盲区,给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三是供需不平衡。民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单位制的逐步解体,基层社会的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复杂,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信访、拆

  迁、征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和纠纷大量出现,而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予以解决。

  权力有限。一方面是“万能”的职能,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职权。人们形象地用“三少三多”来概括当前基层体制现状,即:权力特别少,事务特别多;权益特别少,职责特别多;资金特别少,服务特别多。以街道办事处为例,“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级、区级政府将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务“漏”到街道一级,街道办事处的科室部门设置几乎与上级政府一一对口,包括住房、养老、低保、就业、司法、综治、城管、防火安全、卫生、绿化、环保、计划生育、文教、市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同时还设置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由于地域的限制街道办事处不能拥有类似于市、区政府过多的工作人员,这就更加重了街道办事处的负担。造成“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局面。

  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从政策上给基层社会管理带来难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整套制度已经过时。中央也反复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放在同等的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仍存在大量的“一城两制”“一村两制”“一家

  两制”、人户分离、社保难衔接等现象,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难度。角色错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亟待现代政府转型,政府有了新的明确的角色定位,增强能力才有明确的目标。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应该担任这样几种角色: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府;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天职,现代政府的角色转换,是由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换;公开透明、天下为公、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政府—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形象,也是现代政府必须选择的行为方式;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法治是现代政府的手段,用法律规范社会也规范自己,这是现代政府的发展趋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政府角色转型尚在起步阶段,仍有大量工作亟须解决。

  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从制度层面给基层社会治理减压。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以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判断一个社会稳定与否,不在于有没有社会矛盾或利益冲突,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存在一个能把不稳定因素控制在‘有序’范围内的社会机制”。再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衍生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曾很好地服务于计划经济。但目前随着移民潮时代的到来,这一制度显然已经过时,迫切需要改革。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针对一些容易突破的环节,先行先试,从而建立健全科学合

  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改革路线。

  转变政府理念。“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基层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群众意识。现代政府的角色转换,是由权力管制为主的政府转型为以服务为主的政府。要改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较多偏重于管制而忽视服务的情况。各级政府公务员要树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而存在的价值理念,各尽己责切实为群众做好服务。

  推动公众参与。程序正义是最基本的正义,要从流程上给基层社会治理减压。而推动公众参与从根本上要激活社会的主体意识,可以说,公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即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培育公民社会,推动公众参与,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群众自治组织,如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使之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社会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利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搭建起多层次、多元化服务结构,从而在社会管理中进一步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篇七: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篇

  1、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理念亟需转变

  1是误以“管理”替换“治理”。“管理”和“治理”虽是1字之差,但前者主要是1种组织、指点、规范、监督和纠偏,重在“监管”;后者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重在“调和”。但目前有些地区、部门仍沿袭以往“管理为上,1管了之”的官本位惯性思惟,把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展开工作的1级抓手,而各类资源如人材、资金等仍然向上集中,下放社区办理事项并没有完全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走”。2是理念发展滞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鼓励机制等不平衡、不完善,乃至有些形同虚设,致使政府职能碎片化。比如1些地区出台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大多由当地的综治部门1家拟定,各个部门之间调和沟通配合不够,其治理思路、内容、举措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欠缺,难以在街道、社区基层高效实行。3是社会认识不到位。1些社会单位、居民大众和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认识不够,受陈腐“管理”观念的影响严重,把自己当做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参与不够,多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中摆脱出来,普遍缺少自主治理、自主服务意识,“有事找政府”的依赖思想在老百姓中依然根深蒂固。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复等事项,本可以由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的,终究还是得由政府部门来兜底。

  (2)体制机制亟需理顺

  1是不该管的“越位”。长时间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上主要沿用条块管理的做法,遵守垂直管理或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条块分割式管理,管理主体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对基层1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如小区业委会,本质上是由小区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全部业主反应意愿,并监督物管公司服务的民间自治组织,但属地街道又“被赋予”具体指点、监督、管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召开、选举等相干活动的管理权限。由于很多小区业主群体间、业主与物管公司间各种矛盾突出,业委会成立困难重重,街道在其中左右不是人、费力不讨好。2是该管的“不到位”。有些该由政府兜底的事却没有管好,优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稀缺,大众诉求渠道不顺畅,多元化利益调和机制不够健全。比如撤除違章建筑、整治活动摊贩、规范乱停车乱堆放、旧城改造等事项,常常因单1的行政行动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持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协作配合,缺少与人民大众交换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没有做到“疏堵结合”,没法管理到位,致使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职责不明、头绪不清、运转不顺畅等体制机制的问题。

  (3)要素支持亟需夯实

  1是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面对城市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但目前基层展开城市社会治理大多是根据上级文件或会议要求,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不足,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2是组织架构还不明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触及众多部门和单位,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明确总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应的责任部门。以推动小区居民自治为例,过去1直是民政系统的业务范畴,现在又有组织部门牵头党建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区域共建“3项清单”,还有政法系统牵头推动“枫桥经验”实践,构建法治、德治、自治“3治融会”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但是,在操作层面,由于各有关部门多头参与、多头管理上还缺少分工明确、调和有力的计划和组织,具体落实到街道、社区实行时常常各行其事、兼顾乏力。3是权责匹配还不公道。在街道和社区1级,千头万绪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大都由综治工作人员承当,但他们既缺少相应职权,又缺少相应综合素质,应付业务工作已很费劲,要实行好乃至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4是工作保障还不充分。目前财政安排给基层社区的经费有限,如某街道2019年下拨各社区工作经费平均为12.33万元,除去办公所需外所剩无几,而社情民意搜集、大众呼声回应、实际问题解决等大量基础性工作1直处于“活多钱少、活多无钱”的窘境,社区展开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遭到极大的经费制约。

  (4)资源整合亟需加强

  1是部门联动不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任务沉重,既有活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本设施保护、基层组织建设等常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调和兼顾各部门气力协同处理。但目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状态。很多工作名义上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但常常都是牵头部门“1头热”,其它部门“不来气”或“应付了事”。如社会矛盾化解,信访部门牵头抓总,大量行业性、领域性的矛盾纠纷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凭政策法规和专业操作实质性解决,致使“1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和会议口头中。2是信息同享不顺畅。由于各部门统计口径不1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干信息不对称、数据不1致、平台不关联。调研发现,在某区电子政务系统办公方面,社区录入各类系统多达17个,都是各职能部门分别开发、管理和利用,很多居民信息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造成基层人力物力重复浪费,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结果却常常底数不清、情况不明。3是资源利用不佳。服务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1方面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利用效力不高,乃至部份闲置,如很多地方的“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后热烈了1阵,后来却逐步成为1些城市流浪者的夜晚居住之所;另外一方面相干社会资源未被充分激活,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健身设施、停车库常常不对外开放,只提供本单位职工使用,如此未惠及更多市民。

  (5)社会组织亟需壮大

  1是发展现状不理想。据统计,现存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约3分之1活跃、3分之1保持、3分之1处于休眠,且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不足10%,大多集中在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为老服务、活动人口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等方面少有触及。比如在某街道2019年度社工项目征集、项目策划、项目实行进程中有少量社会组织参加竞标,但在项目监督和项目评估等1系列环节中,却未能发现社会组织的身影,或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有限。2是作用发挥不充分。即便是活跃的社会组织,有的行政色采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少、有的工作结构不公道,在数量质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材队伍等方面都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2、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治理理念

  1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大众、调和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气力散”“管理乱”等问题。2是强化社会气力协同。破除“政府包打天下”理念,重视社会气力、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灵活应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可将统计调查、信息搜集等工作交给社会组织,道路修复、管网改造、绿化管护等工作交给盈利性的专业公司,从而到达“8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共赢效果。3是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汇总搜集本社区居民的构成、上下班集中时间、聚集活动地点等基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社区大众宣扬,深入大众与之沟通,全面营建“共建共治同享”的良好氛围,引导大众广泛了解、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2)健全治理体系

  1是优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解,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2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大众安全感的背法犯法。3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扎实展开社区改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精细化管理重精患者,严格监测管理吸毒及患艾等特殊人群。4是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能人员密集等区域场所的安全保障,提升应急救济和防灾减灾能力。

  (3)融会治理方式

  1是奉行法治。扎实推动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支援进基层活动,依法展开选举、议事、公示等事务,努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构成办事依法、遇事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2是倡行德治。广泛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教育,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良好向上

  的家风,强化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行动准则,推动城市基层社区德治良性发展。3是推行自治。展开网格逐日说事、干部每周听事、社区每个月议事,以居民参与助推和监督社区事务等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4)提升治理手段

  1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动智慧社区、智安小区等建设,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应用实效。2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大融会、大同享、大利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大数据作用。3是提高专业化水平。分类推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各有侧重地提升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制度性和专业性。

  (5)夯实治理基础

  1是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将触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員、资金、设施等下沉进社区网格,按“1网多员、1员多能”目标原则,实现小事逐一解决、大事整体处置。2是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兼顾推动市、区县、街道、社区4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等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全、应急等信息资源,实现联勤、联调、联处。3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将人员编制进1步向基层街道倾斜,尽可能配强配足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等1线工作人员,着力加强社区网格“7员”的技能培训和队伍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根据市、县委和县公路局党总支的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1个时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107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增进**公路再上新水

  平当作中心任务来抓。为此,我根据《**县公路局党总支关于展开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实行方案》精神,结合我的工作和我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关于展开继续解放思想第1阶段的学习,体会以下:

  1、展开继续解放思想进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具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宝贝,对我们公路养护人员更是具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我们公路养护人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完全准确地掌控党的107大精神,才能结合新的实践,才能适应现代公路发展要求。为此,我结合我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此来推动我本身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飞速发展,深入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始终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也只有自己不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解放思想,探访公路发展新技术,扎实工作,开辟创新,才能获得进1步的升华。

  2、解放思想、提高本身

  在展开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中,我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为主要情势,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克服自满守旧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增强本身的责任感和紧急感,进1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

  举措,始终坚持以为公路养护服务为中心,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作为最紧急的任务,努力争取为东平公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气力。

  (2)克服狭隘封闭观念,增强开放合作意识。作为1名养护处副处长,不自以为是,要吸取兄弟单位先进公路养护技术的经验,在观念上、行动上不断更新发展,以更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克服片面发展观念,建立科学发展意识,增强可延续发展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完全破除只重视速度、忽视效益,只要增长、牺牲环境,只重当前、不顾长远的观念,牢固建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富民优先的观念,进1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在提高本身各项素质方面获得实际效果,放开思想、放开手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3、目标任务和对本身的要求

  根据局党总支的要求,我将进1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把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当前1项重要工作,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继续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求推动本身的飞速发展。这个发展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层面上,而是要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升华。

  我要做继续解放思想的带头人。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线路1以贯之,坚持1切从实际动身,致力于解决公路养护遇到的实际问题;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东平公路事业发展步伐。

  “真实的强大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来自思想解放的气力。”新思想解放势必为新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势必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新逾越,迈出新步伐。

推荐访问: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存在问题 对策 基层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