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材料(3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材料(3篇)

时间:2023-06-25 10:05:05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朋友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场研讨会上,与各位一起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应当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之上。我们应该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确保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消除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融合,让每个民族都能受益于多元的文化氛围中。

  其次,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还需要建立在民族心理健康基础之上。我们应该重视民族心理健康的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过上稳定、和谐的生活。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人民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最后,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还需要建立在民族认同感基础之上。我们应该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统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民族历史教育,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民族根源,从而更好地认同我们民族的共同价值。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学者、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吧!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朋友们:

  在我之前的发言中,我强调了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意识铸牢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前,我们不光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换,让它适应现代社会,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共同体意识铸牢要建立在民族心理健康基础之上。针对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体化和人际交往压力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文化氛围,推动各种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以缓解民众的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并建立星级心理医院,为普通大众提供可负担的广泛服务。

  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还需要建立在民族认同感基础之上。一个民族要想增强团结和凝聚力,必须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历史教育,让年轻一代学习了解、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补齐自己的文化认同缺失,打造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的自我认同。

  在这方面,众多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等途径,让各族群众增进相互理解

  和感情交流,增强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每个人都应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劲引擎。每个人都应牢记自己的民族身份,促进民族团结,激发本民族文化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多元文化特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应该是包容、开放、多元和创新的。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建立更加宽广、多元的共同体意识。通过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引导大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立中华民族自信,从而推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发展。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民族振兴的基础。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意识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每个人都应该饱含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共同营造一个强大、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文化传承、民族心理健康和民族认同感的建设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多领域的合作和协调,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

  例如,在经济领域,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

  济区域间的协同和互补。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支持,使农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加强全民教育,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我们更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注重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应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融合发展。另外,我们应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发展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社会保障需求。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在方方面面不断加强合作协调,促进各族群众的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才能构建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会团结一致、共克时艰,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并共同发展和繁荣。

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材料

  

  学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学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按会议安排,下面,我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谈个人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学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

  学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总书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

  学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

  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9月份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月。今年的9月前,又恰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划定了主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简要谈两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回顾百年,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就与汉族一道,积极投身于救国救亡的伟大事业中来。十大将军之首的粟裕是侗族,东北抗联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是满族,冀中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是回族,刘伯承与小叶丹的故事更是被写进了小学课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相互扶持、共克时艰。比如在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嗷嗷待哺,后来,党和政府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交由蒙古族的家庭抚养。三千多名汉族孤儿与蒙古族母亲之间,演绎出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百般感慨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在

  今年2月份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特意提出了“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表明了我们啃下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难得的大团结,各民族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我们

  民族工作的良好传统,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未来我们必须要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第二,立足当前,民族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融合交汇,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平与发展进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诸多深刻复杂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要清醒研判、慎重对待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2020年6月,印度军方越过国境线,企图染指我国藏南地区,与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西段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4名官兵壮烈牺牲。今年上半年,美国的一些商业公司炮制了“新疆棉”事件,用谣言和谎言对中国进行恶意攻击,意图打压我国的纺织工业和“一带一路”规划,挑起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一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始终企图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遏制分化。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提升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为党和国

  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第三,展望未来,我们要矢志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清醒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做到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不辜负党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要着力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多为身边的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材料 共同体 中华民族 研讨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