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1 15:45:03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策略研究,供大家参考。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策略研究

 

 - 1 -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策略研究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学校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能全方位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内容之一,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2020 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农村小学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还不够重视,仍然有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劳动课程仍然是边缘的学科,各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还做的不够,科学的劳动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家庭教育追求分数轻视劳动教育,学校以知识教学为主弱化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学生意志锻造和品格的培养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目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笔者认为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推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呢?本文将着重分析目前劳动教育的现状,分享学校在各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做法,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以启

 - 2 - 示。

 一、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学生时期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让学生获得劳动的体验,体会到只有付出劳动才能获得回报,养成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让学生放弃不劳而获的“懒汉”思想,从小牢固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观念,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利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与劳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劳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良好习惯,也应用到生活中去,让良好的生活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

 (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 劳动实践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和汗水,面对劳动的难度和强度,还需要一定的耐力和定力,这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需要有相当强的意志力,才能形成一定的劳动技巧。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锻炼心智﹑增强进取心的作用,这些作用都是知识教学很难实现的。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小学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差距

 - 3 -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支撑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农村小学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劳动教育只是劳动课程应该开展的,其他学科没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品质的塑造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还没有更深的体会,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

 (二)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还缺乏相应的设施设备 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而言,主阵地仍然是课堂,通过“两基”迎国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中小学校的功能室已经比较齐全,但是却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室,没有配套的设备设施。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比较少,同时为了学生安全考虑,劳动教育讲解的多,实践的少,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劳动的机会不多,劳动技能难以形成。

 (三)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劳动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提升到了国家高度,受到了国家、社会、师生和家长的重视。劳动教育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应该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作为理论支持,同时每个学科中都应该有**和融合,目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还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没有统

 - 4 - 一的教材,缺乏相应的教学载体,没有专门的教师编制,考评考核机制还不是非常完善,教育部门仍然没有提供较为具体和核心的理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仍旧是一个边缘化的学科。

 三、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策略方法 (一)强化宣传,培养劳动意识,不断提高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 大力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努力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开展劳动教育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小学始终要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要认真学宣传国家关于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各年级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全面有序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增强学生对劳动生产过程的认知,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收获的心情,增强劳动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在人才培养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思想,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通小学各年级和各学科教学之中。

 (二)立足课堂,明确劳动意义,切实在所有学科中融合**劳动教育

 - 5 - 劳动教育并不是劳动课程的任务,需要所有学科、全体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因此,学校要加大开发力度,不断获取与劳动相关的课程资源,确保学生能有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的条件。学校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国家劳动教育方面的文件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严格落实文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课时和内容要求,按照标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不少于 2 小时,小学 3 至 6 年级学生每周不少于 3 小时,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卫生大扫除、环境整治和进社区、进企业车间等活动。结合农村小学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通过听取劳动专题报告、组织劳动主题演讲、举行劳动能力比赛、劳动成果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劳动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体美等学科的特点,有效**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创造精神。

 (三)丰富载体,创设劳动条件,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劳动实践 仅靠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和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有计划的统筹安排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开展校园内外环境整治,春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栽花种树,秋季组织学生帮

 - 6 - 助家长进行秋收。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组织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劳动主题活动。在各个学科中对学生加强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付出努力和汗水,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懂得珍惜粮食,享受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当然在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参与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教育,获得劳动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尽量创设轻松和谐的劳动教育环境,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

 (四)统筹兼顾,扩大劳动资源,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农村小学劳动场地不足,资源缺乏,可以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依托本地风土人情、风景名胜、企业文化等本土资源,结合自然人文、经济文化等特点,开发符合学生学段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 3 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创新性劳动实践需求。可以衔接当地村委会、社会福利组织,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积极搭建组织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平台,为小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努

 - 7 - 力引导小学生到农村、福利院、养老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公益劳动,参加志愿服务,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投身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当中,为小学生拓展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五)凝聚合力,注重家校联合,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 教师要注重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劳动技能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委会等引导广大家长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向家长宣传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帮助广大家长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劳动观,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学校要充分利用定期更换宣传栏、编办黑板报、电子显示屏推送宣传标语等形式,积极引导教小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积极倡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思想,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

 农村孩子生在农村,经常在田间地头玩耍,目睹过许多农业生产的场景,经历过许多劳动过程,农村家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鼓励学生的父母结合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锻炼机会,针

 - 8 - 对其年龄特点教会孩子洗衣做饭、扫地拖地、整理房间、日常购物、更换坏掉灯泡、维修损坏工具等必要的家务劳动。带领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成果,让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具备成长必备的劳动技能。

推荐访问: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策略研究 劳动教育 跨学科 融合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