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诺一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于英语教育热点问题思考(2022年)

对于英语教育热点问题思考(2022年)

时间:2022-06-29 16:50:03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英语教育热点问题思考(2022年),供大家参考。

对于英语教育热点问题思考(2022年)

 

 关于英语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 作

 者:

 罗之慧

 作者简介:

 罗之慧,湖北省教学研究室(湖北 武汉 430205)。

 原发信息: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京)2014 年第 20146 期 第 17-20 页

 期刊名称:

 《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11 期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地位明显提升,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英语教育队伍迅速壮大,英语学习者数量骤增,英语学习热也持续升温,英语教学和培训正成为中国教育培训的主流产业。同时,针对英语教育的批评此起彼伏,矛头指向了英语学科。2013 年下半年,酝酿已久的高考英语改革拉开了序幕。2013 年 10 月,北京市教委发布高考改革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其改革亮点之一是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而此前,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已陆续披露。上海则在酝酿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最终取代高考的改革,为增加区分度,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学业考试增设“加试题”;英语学科不设“加试题”。各地新一轮高考改革都不约而同地以英语改革作为突破口。英语学科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其症结在何处?英语学科如何正确定位?对此英语学界应当高度关注,以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开展对话,让更

 多人理解英语教育与改革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两大热点问题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然后从国际大环境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认为英语学习并没有影响汉语学习,相反,二者相互促进,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教材编写人员要在英语教材中增加母语文化的比例,实现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重构。

  二、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一)关于“英语热”

  早在 2009 年 3 月 25 日,《中华读书报》刊登了牛文祥的《外语热也该降温了》的文章,声称“两会”上 40 名政协委员联名提议给外语热降温(主要指英语),主要理由是:第一,外语过热,汉语主要地位动摇;第二,学而无用,外语利用率低下。2013 年 10 月初,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拯救汉语”,再一次将汉语学习的缺失归咎于英语学科。而此次北京高考改革的意图之一是矫正英语学习过热的社会现象,凸显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

  英语学习过热了吗?它是否影响了母语学习?据统计,上海市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 12 年间,语文和英语课时数比例为 4:3,其中在中学阶段两者所占课时和学分完全相同,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确不分上下。但在学龄前和大学阶段,大家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更高于母语的学习(王柏玲,2013)。一项调查发现:在全部学习时间中拿出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学外语(主要是英语)的大学生占 50%,有的甚至拿

 出四分之三或全部时间学习外语。同时英语培训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主流教育产业。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生活调查报告》称,2006 年中国内地英语培训机构达五万家,市场总值约 150 亿人民币,预计 2010 年翻倍增长。

  “英语热”的社会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趋势,外语,尤其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英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的工具与素养。另一方面,它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必然产物。我国现行的外语政策目标是将所有中小学生、大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外语运用能力者。中、高考英语是三大主要科目之一;有的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有专业职称晋升等都要求通过一定水平的外语考试。

  有人认为,“英语热”导致国人在英语学习上投入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母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但国民母语素养的下降不应全部归咎于英语学科。从客观角度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应试教育功利化思潮的影响,许多学生与家长认为,语文考试学生总能及格,英语一旦放松,成绩就会下降。再者,他们认为语文补习见效较慢,性价比不高,因此许多初高中学生多通过校外培训补习英语、数学,补习语文者甚少。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忽略了母语学习的规律,不重视积累,很多学生不读书,只做题,这种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语言学习方式是导致语文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显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但不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的。语文教学改革涉及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编写问题,但具体落实方面,教师是关键。因为高考改革不只是考试分值的提高,测评方式、教学要求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专业素养,不能在课堂上展示汉语的魅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是无法应对新形势的。

  (二)关于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2009 年 4 月,李承鹏在个人的新浪博客发表文章,提到央视 12 套《我建议》栏目讨论“高考应不应该取消英语?”话题,录制现场的观众质疑英语应试教育,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耗时低效——几乎是失败的。民众质疑英语教学,专业人员与政界人士对英语教学也纷纷发出不满的声音。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颖民表示,英语耗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大学毕业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与投入不成正比(田新元,2013)。2011 年两会期间,多名代表疾呼中国英语教学陷入怪圈,学英语让中国教育质量遭遇重大打击。

  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理念的偏差和教学方法的不当造成的。首先,我们要厘清英语作为外语(EFL)和英语作为二语(ESL)的区别。“英语作为外语”指学习英语,但并不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将英语作为日常交流的手段。“英语作为二语”指学习英语是为了能够在学习者环境里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中国人学习英语属于前者。语言是环境的产物。中国的英语教学是一种模拟环境,与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即使在中国大中城市,中学生走出课堂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比生活在英美国

 家的移民与留学生也少得多,因此国人英语学习效果不如留学生和移民是可以理解的,用二语的标准去衡量我国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确实不切实际。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外语教学与其他国家的外语教学相比,位居中上等。据《人民日报》网站 2000 年 2 月 9 日报道,中国学生平均 562 分(总分 670 分)的托福成绩列亚洲第四(前三名分别是菲律宾、印度与斯里兰卡,英语在这三个国家中均为第二语言)(胡壮麟,2002)。并且很多国外学者都反映中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高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生,这些与我国英语教学的成效是密不可分的。

  近年来,国内社会各界对英语教学中“低效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许多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仍然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差;第二,国家对英语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导致这些具体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我国现行的外语教育政策偏离了我国社会发展对外语的需求,盲目夸大了英语教学对个人发展的作用,造成社会对英语教学的过分投入,如盲目扩大英语课程开设,盲目套用国外教学模式,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投入与产出不对等。其次,由于长期受“应试文化”的影响,英语学习变成了为考试而学,英语教学迷失在题海战术中。学生接触的不是真实鲜活的语言素材,而是枯燥无味的习题练习;学生训练的不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而是应付考试的本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减退,学习动力下降,英语学习成效低下。最后,由

 于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英语师资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教学的质量,薄弱的英语师资队伍是导致我国英语教学低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学习者数量剧增,英语教师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外语师资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不能讲流利准确的英语,许多教师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基本上没有经过课程论、教学法的培训。此外,许多英语教师身兼多门课程的教学,整日疲于应对,很难有机会通过在职进修或职后培训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反思与建议

  (一)正确处理汉语与英语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反思教育观念,厘清教育思路。汉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汉语的良好训练,个人不能实现素质的提高,也不能满足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汉语,学好汉语,用好汉语。与此同时,国家当前政治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

  在高考改革的讨论中,动辄把英语和汉语对立,认为重视英语必然轻视语文教学的做法,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英语和汉语都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成功的交流是建立在双向、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过于偏重某种语言,而忽略另一种,就会导致交流的不畅与低效。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英语与汉语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汉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习者可以利用汉语学习的经验,借助汉语进行思考,从而理解英

 语的语言规律,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母语掌握的非常地道的人,在英语学习上后劲会比较足,如在英语写作中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修辞技巧,写出的文章更加有条理,更符合逻辑,体现的思想更深刻(王柏玲、赵嵩,2008)。同时,学生学习英语后,通过比较,反思自己的母语文化,能够增加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加深对跨文化差异的理解,包容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形成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与全球思维方式,这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国家的强盛都大有裨益。

  (二)实现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重构与输出

  现代化赋予外语教育新的使命。国际化与文化多元促使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彼此分享、渗透、丰富、共生。将本民族的文化向外延伸并与多元文化相逢是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的显著特点,在这样的语境下,外语教育肩负着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重构与输出的双重使命(曹威,2010)。

  “母语文化重构与输出”的概念并不新颖,“以我为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是对这一概念的通俗演绎。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吴宓先生制定清华大学外文系培养目标时,就提到中西文化互为介绍传播思想,可惜这一观点渐已淡忘。长期以来,英语教育目标倚重于英美文化的输入,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重构与输出。如英语教材介绍英美文化的比例大,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比例较小,造成中国的外语教学没有中国元素,学生所接触的材料远离现实生活,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与正常的文化交流。许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心,一味地顺应西方文化,在与外国人的交流过程中,不能恰当地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母语文化,因此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失语现象。这都源自学习者母语文化知识的储备欠缺,母语文化知识的外语表达能力有限。

  英语教育要完成“母语文化重构与输出”的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依靠教材编写人员调整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比例,如:中国优秀作品片段;中外文化对比文章等。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增强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自觉担当英汉文化双向交流与传播的责任,实现英语教育的超越。

  (三)构建英语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提高教育成效

  英语教育大环境的确立关键依托于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笔者认为教育行政决策部门首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目标,如:调整过去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考试政策,科学确定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地位;将目前的英语课程合理分层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英语课程和面向特长生的英语课程,从而培养国民基本的外语素质,同时培养和提高愿意获得外语特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应调整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容量。我国现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存在要求过高,容量大,内容难,学生负担重等实际问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颁布和高考英语改革,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条件与时机。英语课程专家应深刻总结过去课程实施的经验,并广泛听取英语学界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意见,积极开展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为高

 中英语教材的编写修订,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细化提供依据。再者,应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合格的英语师资一直是制约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教师管理及培训部门与各级教研机构,要加强教师的职前与在职专业培训,整体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面对英语教育的改革大潮,英语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夯实专业基本功,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智慧,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英语教育近年来一直是热点问题,也有很大的争议。笔者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的“英语过热”和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背景,指出“英语热”是全球一体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母语的重视不够不应单方面归咎于英语学科,应从语文教学本身查找原因。此外,要理性看待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这一问题。对此,笔者提出,要正确处理汉语和母语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实现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重构;教育行政部门要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英语教育的问题不容忽视:周期长、效果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体师资水平不高,地区发展差距大等。英语学界应保持敏锐的意识,反思教育观念,厘清教育思路,改革思维方式,提高教育成效,促进英语学界的平稳发展和自我超越。当然,英语教育的成败得失,不仅在于自身的生态系统,更依托它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政府和社会须精心呵护英语学科,给予它更多的生态关怀,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英语教育的生态环境。

推荐访问:对于英语教育热点问题思考 热点问题 英语教育 思考

版权所有:诺一范文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诺一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诺一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7041497号-1